| | | 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
8
专题

大道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明路至智:人与发展生态相约

和合共生 圆梦生态

——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创建生态素养培育特色高中有 “生态”


    这是一所源于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理念,长于生态教育的“生态学校”。

    这是一所与生态有着千丝万缕情结的“绿色学校”。

    这是一所高举生态大旗,注重生态素养培育的“特色高中”。

    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是一所在原青浦中学的旧址上,创建于1999年的区完全中学,坐落于美丽的上善之城青浦核心城区。

    绿色生态,一直是青浦一中的初衷和追求。学校以“责任第一、不断创新”为办学理念,践行“勤勉、创新、务实、致远”的校训,培养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自尊、自立、自主、自信、自强”的“三会五自”精神,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的能力。学校已建设了一支学历层次高、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满爱心、活力充沛、富于探索、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青浦一中逐步成为一所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完全中学,为青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07年被命名为区实验性示范性中学,曾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特色学校、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浦区科技特色学校、青浦区艺术特色学校等荣誉。

    学校不断探索基于国家建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特色办学之路。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学校逐渐明晰了以生态素养培育统领特色创建的发展思路,并不断付诸于具体行动——从理念确立与实践推进的互动、课程重建与课堂重构的衔接入手。

    如今,生态成为学校的“符号”,生态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生态素养培育成为创建特色高中的“标志”。校园打造成为生态素养培育的试验场:让每个角落点缀着自然生态彰显的美感,让每个瞬间充满着文化生态带来的思考。

    创建行动开展以来,全校教师积极参与生态课程开发、生态课堂打造等活动,在教改实践中锻炼成长。依托创新实验室平台,挖掘生态资源,通过团队合作,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一批特色教师脱颖而出;各学科教师立足课堂教学,积极探寻生态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点,打造“身心愉悦、潜能开发、教学相长”的“生态课堂”。近年来,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共有22位教师参赛,覆盖三类课程14门学科,9人获市一等奖。学生生态素养在有效提升,生态知识在不断丰富,在最近一次全校生态知识测评中,高中部学生的均分达90.8分,良好率超过90%。丰富的生态知识储备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生态素养的培育,使学生个性特点得以充分发挥,个人发展潜能得以有效发掘,他们在全国、市、区的各类竞赛中一展身手,先后获得国际小行星搜寻项目证书、“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三等奖、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上海赛区挑战赛一二三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上海市未来工程师大赛一二三等奖。

    生态,已成为青浦一中的常态。现在,从校园内的百树认养到校园外的植树护绿,从教室内的垃圾分类到餐厅里的厨余垃圾分解,从节约用电到绿色出行,从生生友爱到团队互助,这些呈现生态理念的学生行为处处可见,师生共同制定的《校园生态行为准则》已成为大家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在生态素养培育实践中形成、倡导的绿色理念,也随着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逐步走向社区、进入学生家庭,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学校的生态共建单位已达20余家。与夏阳街道金家村共建的“青春公益林”已于2017年植树节正式落成。全校师生设计的“生态共建 生态共享”宣传标语已呈现在相邻社区,关于“垃圾分类”和 “生态素养”的宣传活动也进入了青浦区各社区。

    责权利融汇:生态素养培育的缘由

    青浦一中在创办之初,就坚持践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思想,生态素养观进入学校教育哲学,就是一种与时俱进。

    学校生态建设的使命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在青浦区,也正以 “绿色青浦、上善之城”塑造城市新形象,将水乡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必须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办学理念蕴蓄的发展要求

    学校创立以来,秉承了 “责任第一、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在创建行动中,这一理念内涵蕴含的要求有了新的发展。今天,当代人对未来最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 “生态责任”应为 “第一责任”;而当前最需要 “不断创新”的,则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培养能担负起建设 “美丽中国” “绿色青浦”重任的后备人才,是新时期学校践行办学理念、实现特色发展的行为自觉。

    学校文化积淀的自然选择

    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教学合一、师生合作的教育教学特色。由此,提炼基本经验,以“生态素养培育”为核心,确立育人目标,则是势所当然;通过自主创新,从优质迈向卓越,实现绿色发展,也是校所应然。这又是全体师生认同以“和谐共生”为特征的学校文化的强势自觉,也是学生立足全面发展的强势智慧。

    完善生态人格:生态素养培育的核心

    对 “生态素养培育”的内容和重点,学校有着自己的探索与诠释。

    生态素养的核心定位

    学校将特色高中建设聚焦于 “生态素养”,并认为 “生态素养”是人在学习、生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能力和生态态度的综合素养,其内核是 “生态人格”。

    “生态素养”的实质是 “天人合一,人境合一,人我合一”。 “培育生态素养”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体现了“互惠共生”的思想;在 “生态素养培育”中,师生本身也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而存在。

    基于以上理念思考,学校将特色育人目标定位在: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秉持 “和谐相处”态度,拥有生态知识和探究生态现象的兴趣以及优化生态环境的能力,生态人格完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响应时代召唤,积极创造美好生活。

    实践构架的顶层设计

    围绕培育学生 “生态素养”这一核心目标,学校搭建了  “一轴三环”的实践运行构架。其中的 “轴”指生态素养,意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它开展; “环”指操作载体,意即以生态素养观设计、实施具体的工作,目前设为3个。

    ——“生态+”环: “生态+”是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学校教育各层面深度融合,推进学校整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当前着力构建的有 “生态+学生学习测评体系” “生态+教师校本研修指导体系” “生态+学校管理文化体系” “生态+育人课程体系”。

    ——“生态课程”环:以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先行,作为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突破口,开发系列化生态课程。由此延伸至其他学科,并据此打造一批特色教师队伍。

    ——“生态科技素养”环:以学校的创新实验室、生态实践基地等平台为依托,聚焦学生生态科技素养的培育。

    生态准则的校园颁布

    在青浦一中,除了有 《学生守则》外,由师生共同制定的 《校园生态行为准则》,特别具有生态的意味,独有一功,有利于增强师生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校园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准则》分为 “爱护生物、爱护公物、垃圾分类、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饮食、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谐相处、生态探究、公益宣传”十一条,每条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规范,如第十条 生态探究,准则有 “关注身边节能事,勤于思索爱创新。奇思妙想乐探究,改变生活更生态。”一目了然,指向明确,便于践行。

    围绕生态,学校开展了 “拓生态素养、绘美丽家乡”手绘地图大赛。历经两个多月,共收到百余幅作品。学生们本着一份热爱家乡的热忱之心,纷纷用画笔描绘出他们眼中的家乡,如 “青浦区行政简图” “淀山湖附近地图” “青浦旅游地图” “青浦吾悦广场商业地图”等。师生们一致认为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有利于生态学习的深化。

    生态课程体系:生态素养培育的载体

    生态素养培育,入手处是课程,关键点在教学。对此,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建构。

    特色课程的有序建设

    学校基于自身发展愿景,将课程建设作为特色创建的重要载体,培育学生生态素养的主阵地。同时,基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从知识、能力、道德、情感、行为与生活方式等维度构建生态素养培育目标,每一维度又分解成若干具体目标。

    在目标梳理基础上,分层、分步、有序地推进课程开发,进而形成多维度、渐进式的特色育人课程体系。实施时,一方面由基础型课程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合理渗透、有机结合生态素养的内涵;生物、化学、物理、科学、地理等学科则发挥先行效能,并通过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生态素养培育的课题研究,发掘生态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点。另一方面通过优化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发挥特色教师专长,开发并逐步完善 “3C课程”——生态 campus,生态 country,生态 city。

    学校认为,生态课程的丰富性、系列化和可选择性,本身就体现了 “生态”的内涵,只有三类课程齐头并进,才能更好达成生态素养培育的目标。

    生态课堂的智慧建构

    学生的学业成就从哪里而来?又是怎么来的?师生的生命健康与发展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实现?为此,学校从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原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义出发,于2008年开启了探索 “课堂教学新样式”的历史进程:以 “愿景引领”确立办学信念,以 “典型领路”推出先行先试,以 “行动研究”寻求破题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课堂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新样式:以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为价值导向,将 “先进理念在教学中得以生动活泼地呈现”作为追求目标,通过构建基于共同目标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打造一个促进优秀学生和困难学生同步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同步提高,促进师生身心愉悦和潜能开发同步实现的 “生态课堂”。这样的课堂,打破了教学的封闭性,在时间上可以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在空间上可以向教室外、校园外拓展,关键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教室,并带着新的问题和继续不断的思考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生态课堂”的着力构建,有效地确保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成长空间,也对教师树立 “为学而教”的新理念起到了促进作用。

    创新实验室的独特功能

    创新实验室,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多元化获得真知特识的实践平台。学校在校本课程规划中特别制定了 “让每个学生都有科学研究的经历”这一课程要求,并以 “生态科技素养”培育为目标,以创新实验室为承载平台,以融入自然、凸显绿色,倡导可循环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形成了 “筑梦生态水乡” “创造美好生活”“拥抱灿烂星空” “呵护阳光心态”四大类选修课程。

    例如:生物组培创新实验室,研究淀山湖特有的水生植物,并将培育的植物在校园里栽种;航天遥感实验室,则利用卫星采集的数据,对青浦的湿地、湖泊、河流等进行追踪考察和研究;机器人实验室设计与制作专门的机器人,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监测的研究;3D创意打印实验室,将3D打印技术与“海绵校园”建设结合起来,在校园建筑、景观绿化、雨水回收利用等方面开展探索。此外,还有水文化创新实验室、基于3S的地理创新实验室、天文光学实验室、完全中学生涯探索一体化创新实验室等,它们都是学生进行创新体验与动手实践的自主学习空间,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这些实验室,紧紧围绕培育 “生态科技素养”这一特色育人目标,在激发学生探究需求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度与投入度,另一方面关注面向学生未来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致力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各路师资的各展所长

    在学校生态文化得到一致认同的基础上,学校着眼发现与发掘教师在本学科之外的教育教学特长,围绕 “生态素养”培育,搭建以四个实践平台——晒课交流平台、临床诊断平台、主题研修平台、成就分享平台为主要载体的专业成长平台,引领教师群体发展,促进特色教师成长。实践中,学校基于做实务、求实效的原则,通过 “三管齐下”,着力打造一支 “专、兼、群”相结合的特色师资队伍:一是通过定人培训,让本校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或跟着外聘专家学习,或自学研修,成为专职教师;二是聘请生态领域的各类专家为兼职教师,通过讲座、授课、指导等方式,对师生进行培训;三是积极发动广大教师开展生态素养特色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以形成特色教师群。近三年,学校教师共开发了近200门生态领域的特色课程。2016年,学校“实践以生态素养培育为核心的学生综合发展:创建特色高中的行动研究”被立项为区重大项目。全校以此项目为龙头,分级分类确立了40个子课题,整体推进特色项目研究。

    地域特色的资源开发

    青浦区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独特的乡土地理、悠久的民风习俗、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拥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利用地方这些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生态素养培育需要,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对相关资源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梳理整合,又广泛联系区内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机构,合作开发相应的课程,形成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专业特色鲜明的系列课程10多门。

    同时,发掘家长优势,不断扩充积累教育资源。学校根据学生家长的专业(职业)背景、岗位特长、兴趣爱好、社会能力,以及提供的支持形式,将原本零散分布的家长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资源。

    学校还广开门路,进一步做大教育与研究资源,如邀请院士、教授等来校开设生态科技知识讲座,还积极与境外学校洽接,共建合作探究平台,开展生态小课题研究,拓宽学生生态视野,如与澳大利亚学生共同研究物理小课题,与美国学生合作开展中美空气污染比较研究,与日本学生合作开展水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