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05日 星期四
8
科教卫;公告

上海交大77、78级校友把脉母校人才培养——

专业水平不是唯一目标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素养


老校友通过新媒体技术还原在校时的学生信息。 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记者 姜澎

    身为一所大学的学生,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无疑最有发言权;毕业工作几十年后的行业翘楚,在招聘人才时,对母校培养的人才有何期许则显得更清晰。日前,上海交通大学1977级和1978级校友返校日,恰逢上海交大举行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校连开几场座谈会,让校友们为母校人才培养把脉。

    当下,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大学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上海交大今年4月中旬启动教育思想大讨论——“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才?”“为什么让教授上课那么难?”“为什么博士培养的口碑还不如本科生?”“为什么选择学术道路的学生少?”“为什么本科生学的课程多,学到的知识少?”……师生们围绕教书育人、人才培养展开激辩。

    感恩之情和回馈母校,是人才培育不可少的一课

    1977级、1978级学生入学恰逢刚刚恢复高考,除了学生以外,当时学校老师们也爆发出一种渴望把失去的岁月弥补回来的激情。因此,从校长到普通老师,都恨不得将毕生所学所思全部传授给学生。没有课本,老师就自编讲义、油印教材;教室没有空调,但无论寒冬酷暑,老师们不论年龄多大,都毫无怨言地授课、答疑、实验。“学校全体老师为学生甘愿付出的激情,使我们至今心怀感恩,这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座谈会上,精密仪器专业77级校友、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09研究所室主任黄萍建议,在校期间,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校友才会有回馈母校的情怀和意识。

    黄萍和一批校友共同为上海交大学生设立了范绪箕奖学金。这些校友中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有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等跨国企业高管。他说:“当年,范绪箕校长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亲自为我们联系留学的学校和导师,而他本人直到100岁仍坚守讲台,正是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对母校心怀感恩,也让我们更愿意回馈母校。希望学校能够传承这样的传统。”

    一流大学应有一流战略思考

    40年前的求学生涯令这些校友难忘,他们提到,“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他们受益终身,现在从上海交大毕业的年轻人又多了一个特点,英语交流能力强。但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技能方面,当下对人才的要求更丰富了。”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坦言,上海交大应该加强对理工科学生一些共性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理工科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但现在的卓越工程师除了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包括项目管理、工程美学、软件设计等在内的各种能力。

    77级数控专业校友,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全球物流中国总裁薛小林建议,大学要重视领导力的培养。学生必须有适应复杂环境,在复杂环境中冷静判断并理性应对的能力。“我们现在的毕业生更适应欧美发达国家的环境,是否能适应更大范围的全球环境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日益增加,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

    40年前,这些学生到上海交大读书时,怀揣着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崇高志向。当他们回到母校时,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更是认为,当下新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机遇层出不穷之时,大学更应该深入思考人才培养战略。

    吉利汽车研究院资深总工程师、“千人计划”专家顾鹏云说:“我们77级大学生,刻苦学习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离开上海交大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时,发现实验室所有人全都是废寝忘食,哪怕是获得了终身教职的学者也都很拼,我想这是习惯,也是氛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