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04日 星期三
2
要闻

上海第一轮大规模旧区改造的典范——“三湾一弄”旧改实践

万余户居民告别穷街陋巷“蜗居”生活


“三湾一弄”旧改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项历史纪录。
(均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祝越

    1998年,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被正式列入上海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范围。动迁任务历时十个月,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的多项历史纪录,万余户居民就此告别“蜗居”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沪上出了名的穷街陋巷“三湾一弄”中的朱家湾和药水弄相继得到全面改造,而潭子湾、潘家湾的改造,由于难度特别大,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潘家湾、潭子湾和王家宅,合称“两湾一宅”,地处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光复路以东,总占地面积49.5公顷,原住居民万余户,平均每亩地上有居民31户;单位147家,其中市属大中型工厂13家。在这近50公顷的区域穿行走访,没有像样的道路,没有一条公交线路,许许多多家庭使用旧式马桶和煤球炉。

    “两湾一宅”改造始终是历届市、区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1992年12月,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到2000年完成全市365万平方米危房棚屋改造任务。1997年12月,市第七次党代会再次郑重宣告:2000年之前,努力完成内环线高架路之内以及两侧成片旧区的改造任务。“两湾一宅”历史上第一次作为一个重要标志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时刻表。

    1998年,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两湾一宅”动迁改造终于启动。1998年6月25日,普陀区政府和中远(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两湾一宅”动迁开发协议。1999年底,中远两湾城兴建工程打下第一根桩。

    资金缺乏是当时旧改的最大困扰,普陀区委原书记谈柏元仍然记得普陀区委区政府当时的一项探索——同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推出“引进市场、自由选择、货币安置和消化空置商品房相结合”的新举措。普陀区房产局、房地产交易中心组织区内外19家房产公司,携带30多万平方米存量房源进入动迁现场,让动迁居民凭货币安置协议挑选购置,给予优惠,保证服务。指挥部分期与房产公司结算费用。“这一探索促进了旧区改造和消化空置房的有机结合,为今后加快旧区改造步伐积累了经验,闯出了一套新路。”

    盼了半个世纪的“两湾一宅”居民迎来告别旧屋、乔迁新居的那一天。不少住在这里几十年的老居民在搬迁时特地拆下门牌留作纪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