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29日 星期五
XR15
文汇学人;资讯

“使最疲倦的,得以休憩”

——美国五月新诗简讯


泰德·库瑟和新诗集《至诚问安》
唐娜·马西尼《诗集:四点半电影》
戴安娜·塞斯和《静物写生》

    陶熠

    《至诚问安:新诗与选集》(Kindest Regards:New and Selected Poems)

    泰德·库瑟 (Ted Kooser)著,Copper Canyon出版。

    两届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泰德·库瑟出版于5月8日的新书Kindest Regards可谓一部横跨半个世纪的拔萃之选。本书包含了50页新作以及11部旧作中的精华,其中包括了从1987年的Sure Signs到2017年的At Home中的诸多佳作,斩获普利策诗歌奖的诗集Delights and Shadows(2004)也在其列。

    《华盛顿邮报》诗歌评论家伊丽莎白·伦德(Elizabeth Lund)认为,库瑟的风格一惯地明白如话,他擅长用短剧般的场景以及辽阔的美国中西部景象来创造情感共鸣;也善于捕捉最精微的细节:霎时的风云变幻、一对丧失眼神交流的老夫妇,或是教堂墓园中的太阳能彩灯。在描摹朝夕与共的身边人时,他更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伦德举出本书中的一首新作以为例证。在这首诗中,库瑟道出了感知到去世的父母在他进门之前走出房间的玄妙体验;而在另一首作品中,他回想起一辆油漆车:“喷洒出完美的射线,沿着公路的边缘,如此洁白/灼目,仿佛已经从内部点燃。”库瑟习惯性地记录每天的悲喜琐事,那些再也无法重现的瞬间也得以流传于世。藉库瑟之手,人间的温情羁绊、生活的片刻喘歇,以及那些由日常瞬间而产生的永恒感受,总之,那些根植在人类心中的深层需求,得以凸显,跃然纸上。

    当代诗人安德鲁·贾维斯(Andrew Jarvis)则将阅读库瑟诗作的体验比作 “戴上自己最爱的那双手套”,它温暖舒适,也是体察世界冷暖变化不可或缺的媒介:你触摸过、把玩过、拥有过、怀抱过的每一件物什,都会将那一闪念的记忆注入其中。库瑟的诗会召唤出对家园的怀想以及对生活的体悟。贾维斯认为,这次的新选集恰似一双旧手套,重温这些质朴无华而韵味深长的旧作,会使你回想起初次领悟诗歌之宝贵的那个瞬间。

    《诗集:四点半电影》(4:30 Movie:Poems)

    唐娜·马西尼(Donna Masini)著,Norton出版。

    《美 国 最 佳 诗  歌 (2015)》(Best American Poetry 2015)入选作品《焦虑》(Anxieties)的作者,诗人唐娜·马西尼也于 5月出版了她的新诗集4:30 Movie。作者以 “电影”为贯串全书的线索:叙事者的妹妹罹患晚期肿瘤,于是电影院就成为了叙事者的忘忧所。但片刻的消遣并不能让叙事者摆脱随时会失去至亲的巨大恐惧。他/她只好将自己的意识变作了一幅银幕,让一些特定的回忆以及电影场景在这里轮番上演 [比如史蒂夫·麦奎因主演的 《变形怪体》(The Blob)]。叙事者还尝试变换这些场景中镜头的角度,或予以增添或删减。在某个场景中,叙事者再次出场,“用我的阿布拉/卡达布拉,我来势汹汹的语言,去祷祝/却不过是大言炎炎”。他/她向神明祈祷:“任我手肘深入/你盛满灾难的/百宝囊,只要你/许她回来。”这些音节紧促复沓、瞬息万变的诗句将作者和读者一并甩在身后,一时炫人耳目,一时摄人心魄,一时催人泪下,一时发人深省,就像她的八首《睡莲》一样,可以“使最疲倦的,得以休憩”。

    美国桂冠诗人特雷斯·史密斯(Tracy K.Smith)评价此书说:“这是一部令人目眩神迷的诗集,集热切和治愈于一身。我相信这本书会拓宽读者的境界,也会唤醒美国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诗人马克·多蒂(Mark Doty)则评论说:“这部诗集非常有力,主题与形式都十分一贯……叙事者在面对妹妹恐怖且不可阻挡的病情时,将她的悲恸和对恐惧、失落的有意掩饰都看在眼里,这使得此书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紧张感。……马西尼在形式上颠覆了自己的诗作,产生了令人震悚的惊奇效果。”

    《静物写生:两只死孔雀与一个 女 孩 》(Still Life With Two Dead Peacocksand aGirl)

    戴安娜·塞斯 (Diane Seuss)著,Graywolf出版。

    2016年凭借诗集 《四条腿女孩》(Four-Legged Girl)入围普利策诗歌奖的诗人戴安娜·塞斯用她的新诗集Still Life With Two Dead Peacocks and a Girl回应了万千读者的期待。诗集的同名诗作取自伦勃朗的一幅画作 《死亡的孔雀》(Still Life With Peacocks,1639),画中一名女孩期盼地注视着两只宰杀好的孔雀,似乎已经品尝到了孔雀肉的鲜美。伦德评论此书称,在这本内容丰富的诗集中,叙事者用艺术作品展示了社会准则型塑以及限制女性和底层人民的伎俩,她挑战了长久以来社会对价值、特权以及美的既成观念,并借由她的自画像与哥特式的静物写生创造了一种另类的图景。这些诗作既有晦涩的挑衅,也有直击人心之处,它们要求读者超越自己的预设,飞升至一个新的世界,“一个由奇想作成的天堂”。

    诗歌评论家安妮塔·奥利维亚·科斯特 (Anita Olivia Koester)在她的个人博客“Fork and Page”上发布书评称,塞斯的诗歌钟情于静止与沉默,并在诗中发现了静止中不息的动感。她一方面用渊默的指涉肯定“静”,同时又用丰富绚烂的听感效果否定“静”。伦勃朗的写生中,女孩诡异目光中的不确定性激发了诗歌作者的想象,同时这幅画作也刚好契合塞斯诗歌中的诸种二元性:生与死,静与动,观赏与被观赏。从勃鲁盖尔到梵高,塞斯从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她通过将画作人格化,从而将这些作品带入当代,这也是诗人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1927—2017)在诗作《凸面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曾经用过的巧思。塞斯的这本诗集既充满深刻思想又饱含丰富体验。通过使用挽歌中常见的长行,塞斯将笔下的静物刻画入微,最终使她的作品既平凡,又崇高;既有人间烟火,又有天马行空。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