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22日 星期五
8
文汇教育

历经五年艰难教改、创新实践,上海科技大学首届本科生日前毕业

高教改革 “试验田”,四年本科收获几何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见习记者 李晨琰

    上海高教改革“试验田”又结硕果!

    6月16日,上海科技大学举行2018届毕业生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一届毕业生中,尤为注目的是四年前入学的一批 “小本”——他们是上科大首届本科毕业生,一共199名。

    在上科大首届本科中,超过七成毕业生将继续深造。即将赴境外深造的学子中,有51位进入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占总毕业人数的26%。

    谈及上科大,不少高教界人士直言,历经过去五年艰难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已然产生。

    首届本科生:深造就业“双丰收”,有人主动延期毕业

    四年前,上海考生王一帆做出一个让别人费解的选择:放弃清华大学,报考新创办的上海科技大学。与他一样,当时,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学生放弃了相对稳妥、安全的升学选择,开始了一段人生中的“冒险”。如今,他们成了上科大的本科“黄埔一期”。

    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上科大公布了首届本科生的毕业去向:截至6月中旬,199名本科生中,约38%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这些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人均收到两所以上世界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到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五人进入全球排名前十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排名前二十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排名前一百高校深造。此外,约34%的毕业生选择国内名校攻读研究生;约20%的毕业生将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

    在校方公布的毕业生数据中,颇受关注的一则数据是:首届本科生中,约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暂缓毕业。

    记者获悉,不少学生是主动申请延期。上科大2014级生命学院本科生顾世杰就是其中一位。他目前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交流。 “我想利用这一年时间和上科大的资源,补充数学方面的知识,为我将来在神经科学领域做出更好的工作打基础。”顾世杰在校绩点 (GPA)高达 3.84(满分4),排名生命学院第二,还曾与队友一起摘得2016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 (iGEM)金奖。

    截至5月底,上科大首届本科生中,已有17名2014级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共同作者等身份在知名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20篇论文。

    “做不完的作业,听不完的讲座,参加不完的活动,没有水分的绩点”

    打破专业壁垒的 “硬课”、全英语教学、海外交流……谈及在上科大求学的感受,所有学生都有同样的答案:忙。

    “在你们被录取为上科大第一批学生时也许没有想到,进校后你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听不完的讲座,参加不完的活动,没有水分的 GPA(绩点)。”毕业典礼上,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的话,让在场的毕业生感同身受。

    该校2014级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毕业生、2018届毕业生校长奖获得者陈安琪告诉记者,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阶段,无论学生读什么专业,每个人都必须修读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与人文通识课。正是得益于本科阶段的 “宽厚基础”,学生们在毕业时才有更广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

    国际化课程体系是上科大的培养特色之一。目前,学校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方面开展合作,且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说,学校注重培养学生 “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扎实的科学技术背景和创新创业意识,并重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了解,希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 “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国际化等措施,让学生在毕业时,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科研工作,都能够迅速投入,游刃有余。”

    让强大的科研实力与本科生培养无缝衔接,独特的“导师制”让学生收益颇丰

    打造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师资是关键。截至5月底,上科大已选聘469位教授 (特聘教授293位,常任教授到位176位),其中包括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已在物质、信息、生命三个方向初步建立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上海市大力支持下,学校自身的核磁、电镜、大型超净间等大型科研平台迅速建立并投入使用,且与张江高科技园内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 (上海)设施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比邻而建。

    如何将这样强大的科研实力与本科生培养实现无缝衔接?上科大给出的答案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上科大,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各学院的教授,又是本科生的导师;每一位本科生不是 “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位常任教授、两位特聘教授为他“保驾护航”。除了定期与学生见面指导学习生活、开展导师小组活动、入住宿舍楼开设研讨课之外,导师们纷纷向学生敞开了自己高水平实验室的大门,热情地邀请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

    “导师制”还成为本科生与具有顶尖科研实力的研究所之间的纽带。在传统高校,研究所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因此很难与本科生有交集。而上海科技大学2014级生命学院本科生陈镇荣入学后惊讶地发现,他的导师之一就是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教授。在导师的指导下,陈镇荣早早进入实验室,融入iHuman研究所的学术大家庭,并很快积淀了不俗的科研实力。

    目前,陈镇荣已收到包括康奈尔大学等名校的多份录取通知书。 “在后来申请学校的时候,他们都提到了我的科研背景,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加分点。”陈镇荣说。

    而本科后选择就业的学生,也感受到了 “科研无缝衔接”带来的竞争力。

    “我喜欢从事研究工作,喜欢能用自己习得的知识解决问题。但从事研究工作并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地读研,先找一份工作未尝不可。”上科大2014级信息学院本科生燕柯宇目前已经和张江一家知名的半导体公司签约。这家高科技企业签约的新员工,大多数都顶着美国常春藤院校毕业生或者国内985高校研究生的 “光环”,像燕柯宇这样以本科学历拿下研发岗位的凤毛麟角。

    谈及求职,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孩提到一件趣事:在面试结束确认录取后,面试官才发现她是本科生,还大呼 “这不可能,本科生怎么会有这么多接触科研项目的机会,有这么全面的知识储备呢?”而事实上,对图形学感兴趣的燕柯宇大二开始就进入了教授实验室, “我当时完全没有科研背景,而在上科大,只要你愿意学习,学校会尽全力为你提供一切资源和平台。”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