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18日 星期一
4
要闻

24小时不打烊的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正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线

夜深人静亮盏灯 线上线下聊新知


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内,不少读者徘徊在蜿蜒的 “书山”之中。 本报记者 周渊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窗外,霓虹闪烁,熙熙攘攘;室内,灯火通明,一片静谧。在北京时尚地标三里屯商业街上,落户不久的24小时不打烊的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迅速成为这片“夜生活”圣地独特的风景线。

    已与读者相伴20余年的三联韬奋书店是家资深书店,却不减新锐之气,在北京试水24小时经营模式,目前共有4家分店深夜亮灯。“深夜书房”不但创下中国实体书店销售奇迹,更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久前伦敦书展国际出版卓越奖颁奖典礼上,三联韬奋书店荣获“中国书店精神奖”。

    三联韬奋书店所从属的三联书店,则是一家有着80余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它在拥抱新技术方面也趟出一条新路:“松果生活”与“中读”等新媒体平台正逐渐为学者阐发新见、读者收获新知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

    终日不打烊的城市精神地标

    深夜11点的三联韬奋书店内,仍有不少读者流连于蜿蜒的“书山”。书店负责人介绍,这一设计灵感源自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将人们在店内的阅读体验喻为书山行旅,满目皆是文化风景,手中只拈一叶一花。

    从事金融工作的刘小姐在附近上班,“深夜书房”成了她惬意的放松之地。“相比微信朋友圈里风靡的‘阅读打卡’,我还是更习惯纸质书的墨香,加完班来这里喝杯咖啡看会儿书,是享受难得属于自己的时光。”这天,刘小姐手里正翻阅一本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看得兴起,她还去文创区挑了一本敦煌主题的笔记本。

    “让读者感到舒适、自在,能够停留、交流。书店不仅仅是售书场所,而是城市、社区的文化生活空间。”书店负责人说道。这里的精神文化因子,不仅包括精选的近2万种图书,还包括新书签售活动、学术讨论会、讲座沙龙……

    在北京的“深夜书房”地图上,三里屯店是继美术馆总店、海淀分店、丰台政务中心店后的第四家分店。自2014年三联韬奋书店成功探索24小时经营模式后,连续两年销售总收入超过两千万元人民币,增幅达到60%;次年启动的“五年十店”计划更是期待着将“深夜书房”的版图向全国扩展。今年初,三联韬奋书店成都分店落户宽窄巷子。下半年,北京美术馆总店将完成升级改造,焕然一新。

    三联韬奋书店的创新经营受到了国际认可。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表示,未来还将有节奏地向国际市场推广 “中国书店模式”,弘扬以“竭诚为读者服务”为核心的“中国书店精神”;同时集结三联书店80余年所积累的重要学术资源力量,打造好“国际出版产业链条”中的“中国文化”窗口。

    老牌出版社拥抱新技术

    回到内容领域本身,除了挖掘、出版好书,三联书店还致力于深度阅读和学术普及。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一直以来,学术问题大多以专著和论文的形式流传于学术圈,如何使这些研究转化为大众都能享有的财富?当知识内容成为产品,会对知识本身带来什么影响?带着这些思考,三联书店今年推出了“三联·新知大会”,邀请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一线学者,向公众深入浅出地呈现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观念和新方法。

    “知识的可靠性不仅来自权威,更来自开放的对话。因此新知大会更是一个知识服务项目——对学者而言,知识经过了质疑、挑战、检验而变得更具理性;对读者而言,平常看上去冷僻、高深的问题因走出书斋而变得亲切、感性,知识本身也因分享与体验激荡出更多的可能性。”路英勇表示。

    他进一步谈及,近十年来,新技术给出版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但也给出版人造成困扰,比如扁平化、碎片化的阅读趋势会给传递知识带来什么影响。对此,三联书店推出了“松果生活”与“中读”新媒体平台,前者注重线下活动和线上平台的对接,后者则是基于阅读分享的知识服务平台。路英勇说:“新知大会就是三联出版资源和新媒体产品的融合,今后我们还将探索产品、服务与活动的深度互动,建设面向不同层次读者的知识平台。”

    (本报北京6月17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