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5月25日 星期五
1
要闻

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多部重点作品进入创排冲刺阶段

让主旋律和现实主义题材赢回观众


    ■本报记者  黄启哲

    这个五月,是上海文艺人撸起袖子加紧排练的好时光。

    推开上海文艺院团的排练厅、练功房大门,走进上海文艺人的工作室、书房,一部部围绕主旋律与现实主义题材的重点作品或在蓬勃生发,或在反复打磨:上海歌剧院《田汉》《晨钟》同时创排,上海评弹团聚焦陕北农村梁家河的《梁家河纪事》刚刚完成内部试演。接下来,上海芭蕾舞团的《闪闪的红星》、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用轻盈的舞步勾勒出一段段厚重的历史;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追梦云天》(暂定名)续写中国首架自主研发大飞机C919的舞台故事;上海淮剧团将以《浦东人家》展现浦东开发开放、关注上海普通百姓生活变迁……

    这些人有在革命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也有在新时代扎根基层、守护大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当代楷模。他们或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上海留下奋斗的足迹;或是上海儿女,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成为民族脊梁。上海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说:“我们这座城市需要英雄、国家需要英雄、时代更需要英雄,每一位英雄和他们背后的故事都是留给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宝贵资源。主旋律作品将占据我们的文艺舞台,赢回越来越多的观众,把正能量之声传播得更远。”

    当江南丝竹扬起西北风沙

    走进周日的上海沪剧院排练厅,“328……314……427……”茅善玉正用沪语数着数。这不是什么神秘密码,而是敦煌莫高窟的编号。这部由她领衔主演的《敦煌女儿》,讲述了以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上海姑娘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扎根大漠、为研究献身的故事。5月23日,这部剧在东方艺术中心试首演获得成功。樊锦诗的故事再次感动全场。

    同样,把目光投向西北土地的,还有评弹《梁家河纪事》。“黄土谣一曲千年唱,唱不尽沧桑满面尘。”就在上周,伴随女声小组唱,该剧也进行了首次内部试演。上海评弹团的几代演员都投入其中,分小组同步排练,这间房琴声念白不断,那间房剧本讨论不止。这支江南的乌兰牧骑,希望沿着前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芦苇青青》的步伐,努力谱好新时代评弹现实题材的新篇。

    当西方艺术为中华儿女响起民族节奏

    那边是江南文化代表沪剧与戏曲对当代中国的热切关注,这边是操持着西洋语言的文艺人对民族化的探索。

    编剧盛和煜接到了上海歌剧的邀约。这一次,他的笔将故事聚焦到了戏剧家田汉身上。歌剧《田汉》以民族危难为大背景,田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经历,提供给后人多维度、多视角解读的可能。作为该剧导演的张曼君,则希望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深挖,勾勒出一个剧作家的灵魂,一个民族精神铸造者的成长。而著名旅德作曲家、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获得者苏聪,更是为该剧创作提供了国际视野。

    而与《田汉》同步进行的,是聚焦中国早期共产党人的《晨钟》。该剧同样集结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许舒亚,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商鞅》编剧姚远等一批国内顶尖艺术家。

    目前,两部作品均已进入倒计时。《晨钟》钢琴版将于下月18日与观众见面。马不停蹄地创作排演背后,是历时三年的选题调研、主创讨论及剧本创作修改。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说:“艺术创作不能是急就章,对祖国、对英雄的歌颂更加需要真诚与执着。我们只有尊重艺术规律,给艺术家以充分的自由,从而在不断地探讨和打磨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