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强
1919年1月2日,钱玄同在其日记中写下“接到适之丧母的讣文,自拟新式,省去罪孽深重,亲视含殓,年宾世戚,泣血稽颡等字样”,以上文字怕是暗指一月前梁漱溟所书之讣闻。在此“讣闻”之外,袁同礼藏有梁漱溟亲笔书信四封,皆为1918年至1920年间所书。
1927年5月21日,吴宓在日记中写道:“下午三时,至南河沿欧美同学会,观袁同礼与袁慧熙女士婚礼。甚为铺张热闹,宾客众多,晤城中相识多人。约五时礼毕。”吴、袁二人相识甚早,1917年8月吴宓赴美前即与同在清华学校的袁同礼颇多往来;1920年10月中旬,抵美尚未满一月的袁同礼即前往哈佛大学拜访吴宓,并转交陈宝泉信函;为筹设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5年2月5日刚刚抵京的吴宓不顾劳累,连夜拜访袁复礼、袁同礼兄弟,“得悉清华细情”。以上种种往来,足见彼此的情谊,吴宓记录在日记中记述婚礼之事颇合情理。
1927年7月3日,北京《晨报副刊·星期画报》第九十号则登载了一张此次婚礼新郎、新娘及主宾们的合影照片,并在其旁标注证婚人颜惠庆,介绍人汪大燮、梁漱溟,主婚人王锡炽,奏乐杨仲子、刘天华。可惜,刊行的《颜惠庆日记》未存1927年部分,查阅《胡适日记》《钱玄同日记》等相关史料,对这场盛大的婚礼也没有任何记述。
杨仲子、刘天华为袁慧熙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学习时的老师,请来奏乐助兴自然是近水楼台之举;王锡炽早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时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其叔父即王正廷,曾在汪大燮内阁任外交总长,欧美同学会创始人之一;而汪大燮、颜惠庆皆政界要人,在此不表。唯梁漱溟与袁同礼的关系为笔者所好奇,二人年龄相近且均在文化、教育界做事,梁漱溟有此媒妁之举,想来绝非泛泛之交,然而无论是《梁漱溟日记》(2014)还是《梁漱溟往来书信集》(2017)均未存关乎袁同礼的只言片语,着实令
人失望。
1918年11月10日,梁巨川先生自沉净业湖(即积水潭)。旋即,李大钊去信袁同礼,谈联署挽联及吊唁事宜。该信公布于《北京档案史料》1987年第1期,是迄今为止唯一将梁漱溟、袁同礼两人联系在一起的史料文献。其原文如下:
守和吾兄:送漱溟先翁挽联,已由申府缮就送去。署兄及申府、郭君晓峰并弟四人名,人百名已不及署。惟闻漱溟尚有讣闻,吾辈或尚须送一吊帐,届时可合吾等五人共同为之。尊意云何?
弟钊顿首
信中“申府”即张申府,“人百”即雷国能,“郭君晓峰”,字仁林,此三人少时与梁漱溟同在顺天高等学堂求学,彼此间甚为熟悉;郑天挺在1940年11月30日日记中追忆旧时岁月,提及郭、梁二人还是室友;据梁漱溟《忆往谈旧录》可知,他与李大钊相识约在1916年间,稍早于北京大学任教。而袁同礼毕业于宣外畿辅中学,与信中其他人并非中学同窗,因何联署挽联颇值得探究。
事实上,李大钊信中所言梁漱溟撰写的“讣闻”被袁同礼善加保存,传至后人手中,至今日已近百年。“讣闻”铅印于一长形黄色纸上,简述先君官职、履历、自沉之举,并告知12月1日由其领帖,翌日从崇文门外缨子胡同梁宅出殡,棺柩暂厝观音院,另期安葬房山县公村先茔之次。观音院位于宣武门外官菜园上街,社会贤达的白事常在此举行,如1935年3月10日,三百余人在此参加北京大学教授黄节的追悼会;公村者,查《房山县志》(1928),确有其行政区域所在,但该书“古迹——陵墓”一节只截止到清末,未有相关记载。
1919年1月2日,钱玄同在其日记中写下“接到适之丧母的讣文,自拟新式,省去罪孽深重,亲视含殓,年宾世戚,泣血稽颡等字样”,以上文字怕是暗指一月前梁漱溟所书之讣闻。在此“讣闻”之外,袁同礼藏有梁漱溟亲笔书信四封,皆为1918年至1920年间所书,笔者一一抄录如下:
(一)
守和尊兄座右:先君之丧,荷蒙临吊并惠助刊资,不孝等衔感无既,容料简已毕,当诣前泥首以谢。兹敬奉先君遗书石印铅印两种,各二册,拟乞陈诸图书馆,以供众览,是否可行,尚希裁之是荷。专此,即请
台安
棘人梁漱溟 稽颡
此信写于1918年末或1919年初,其中所指遗书应为《桂林梁先生遗书》。时清华学校图书馆主任戴志骞赴美留学,袁同礼代理馆务并主持日常事务,直至1920年暑期赴美留学。此间,袁同礼与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颇多往来,曾一同发起成立北京图书馆协会,但该案未获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
(二)
守和尊兄,兹拟题目为“佛法之大致情形”,盖今人于佛法多妄为生解,欲为辨明,其研究方法亦略言之。又请代声明是日讲前讲后大家如有所问,可遂意问,必有以奉答。此颂
兴居
制漱溟 顿首
此信写于1919年初,根据《清华周刊》第一六三期“校闻”可知,此次演讲最终名为“佛学之研究”,1919年3月15日(星期六)在高等科一四一号举办。
(三)
手示敬悉,此种派遣各专门学校教员留学办法系由各校长向部呈请,经部批准。此次为第一次实行,大约教育公报可以查出呈批等件。弟仅开支给半薪,期限二年,余均不知也。
承复
守和学兄
漱冥 顿首
昨由舍间打电话到清华,兄已进城
此信具体时间不可考,但应在1919年夏。1919年3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专门以上学校酌派教员出洋留学研究办法案》,规定“国立各校教员留学经费由教育部支给,省立各校由各省支给,私立各校由各该校支给”,该案载于《教育公报》1919年第五期。查阅各种梁漱溟传记或回忆录,均未提及此次官派出国计划,袁同礼询问此事或因自己极愿前往欧美留学,意欲打探具体办法。
(四)
守和尊兄:顷有家从兄鼎甫,名焕彝,自南中来,其人留美多年,常三周地球,在湘营矿廿年。年来湘中锑业大盛,即所开创者也。雅慕贵校名誉,属冥为介于吾兄,拟一二日内到贵校参观,倘获允许,乞赐电知。幸甚,奉请
台安
弟漱冥 顿首
此信具体时间不可考,疑似为1919年,最晚为1920年夏。信中所言“鼎甫”即梁焕彝,梁焕奎三弟,先后在日本、美国留学,并赴英国学习矿业知识,后协助其兄经营锑矿。梁漱溟与梁焕奎五兄弟为同族兄弟,且属“焕”字辈。“在湘营矿廿年”似指1899年梁焕奎筹集资金接办益阳板溪锑矿,将其改组为久通公司事。
以上的讣闻和手札,绝非梁、袁二人的全部交集,只能窥见一斑。事实上,袁同礼的祖母彭书舫,为咸丰朝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彭蕴章的孙女。她的弟弟彭诒孙,字翼仲,是《京话日报》创始人,与梁济换贴订盟、视为兄弟,且有亲家之好,彭翼仲的长女即为梁漱溟的长嫂。《桂林梁先生遗书》之“遗笔汇存”即有“留属彭翼仲亲家书”(戊午十月初四日又初五日)。梁漱溟亦曾撰写长文“记彭翼仲——清末爱国维新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追忆其种种事迹。倘若知悉此层关系,便可明了袁家与梁家亦算得上世交,亦可理解梁漱溟因何成为袁同礼与袁慧熙婚事的介绍人之一,只是今日记载多不能直接证明。
2017年11月,梁培宽先生编《梁漱溟往来书信集》,该书共辑录了书信761封,时间跨度从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历七十余年。如该书前言所说,这是迄今为止第四次书信整理,其中许多手泽是初次公开发表,弥足珍贵。但遗珠可拾,除以上四通手札外,笔者稍稍检阅了一些民国旧刊物,发现仍有信札似可补入该集,以时序排列如下:
一,致甲寅杂志记者书、寄张宽溪舅氏书,两信刊于《甲寅》第一卷第八号。张宽溪即张辉曾,梁漱溟母亲张滢是张辉曾之父张励吾的堂姐,故有“舅氏”之称。
二,致甲寅杂志记者书,刊《甲寅》第一卷第十号。
三,1930年5月17日,敬答陈嘉异先生,刊《村治》第一卷第一期,此信即《梁漱溟往来书信集》第575页所载陈嘉异来函之覆信。陈嘉异曾参与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为文化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撰有“我之新旧思想调和论”、“东方文化与吾人之大任”等篇。
四,1930年6月8日,答张廷健先生书,刊《村治》第一卷第二期。张廷健为日本早稻田大学政学士,著有《现代伦理学》,并翻译日本寺田精一《犯罪心理学》。
五,1930年6月30日,敬以请教胡适之先生,刊《村治》第一卷第二期,后《新月》第三卷第一期亦转载了该函,并附了胡适7月29日的答信。
六,1947年3月14日,致储安平先生书,刊《观察》第二卷第四期。
此八通往来信札,虽然不存原信,但皆因即时刊登之故得以保存至今,查《梁漱溟往来书信集》亦收录此类信函。另外,检阅雅昌拍卖网,亦可发现很多遗珠,如致张曦数信、致陶孟和信等皆为1949年前手泽,笔者在此不一一枚举。
(作者为国家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