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7
教科卫;广告

越来越多高学历父亲主动担起育儿责任,但也会因方式不当而弄巧成拙———

爸爸须“在家”,更得念对“育儿经”


    ■本报记者 朱颖婕

    孩子拿着试卷回家,分数不理想,恰巧被爸爸看见……如果孩子和爸爸角色互换,“爸爸”会说什么呢?这个有趣的测试发生在奉贤区胡桥学校三(1)班日前的一堂班会课上:讲台前,一位爸爸坐在小矮凳上,正接受站在椅子上的孩子的数落:“我平时赚钱这么辛苦,你就考了这点分数!”“明天开始电脑、手机全部没收!再考不好就别回家了!”事后,这位爸爸坦言:“我今天才知道,原来被这样对待是很难受的。”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过去,“60后”“70后”爸爸们常因忙于工作而鲜少承担育儿职责。如今,“80后”“90后”爸爸们却呈现出一种全新形象:越来越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学历爸爸开始主动参与育儿,但由于教育方式不当,有些爸爸反而弄巧成拙地成了“狼爸虎爸”“吼叫爸爸”。

    参与育儿但用错方法,也是“父亲缺位”

    鹏鹏(化名)是胡桥学校初一年级学生,又高又瘦的他有个坏习惯:走路时总是低头驼背。在学校举办的“优质爸爸成长营”活动中,老师们见到了很少露面的鹏鹏爸爸,也找到了孩子低头的原因。

    原来,鹏鹏爸爸是某单位一名普通职工,平时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他与鹏鹏间的相处多数是不愉快的。来自父亲的长期否定,让鹏鹏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心理日积月累,反映在了肢体仪态上。

    作为“优质爸爸成长营”指导老师,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校长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袁胜芳给父子俩提出三项建议:首先,希望鹏鹏每天坚持练习“贴墙站立”,纠正体态;其次,希望父亲能带着孩子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最后,希望父亲照顾到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自尊心,多给予正面肯定和鼓励,尤其要避免在亲戚聚会等场合指责孩子。在袁胜芳看来,“父亲缺位”不仅指父亲“不在场”,用错教育方法同样是一种缺位。

    传统社会观念中,父亲在家庭中的职责通常以经济支持为主,而非养育孩子。因此,对男性而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养育技能的习得,也缺乏男性照料者的榜样,而男性向来被鼓励具备坚强、内敛等品质,这也造成了他们不善情感表达,难以与子女建立依恋关系。所以,“妈妈唱白脸、爸爸唱红脸”的搭配组合成了很多家庭的常态。

    父母越同步,越能消弭孩子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中之所以存在“父亲缺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爸爸们不知道如何教育和陪伴孩子,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很可能无所适从———这需要家庭建立和谐友爱的氛围,也需要父亲不断促进自我角色成长,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积极引导。

    那么对父亲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周圆教授表示,父亲在儿童发展中具备很多不可替代的正面功能,父母之间需要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育儿职责,形成一致性的教养方式。

    “有研究发现,面对幼儿,父亲通常会询问开放性问题,比如感受如何等,母亲则喜欢询问封闭式问题,比如开心与否等,因此父亲的行为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周圆说,日常亲子互动中,父亲更倾向于肢体接触,其中不乏抛、举、打闹等具有刺激性的动作,这无疑促进了孩子独立、冒险人格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在性别特征影响中,男孩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培养领导力、坚强、刚毅、进取等特质,女孩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周圆强调,对爸爸们来说,有意识地提高与孩子的互动程度,是正确参与育儿的第一步,其中包括照料、游戏、沟通等。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需要父亲的时候能够获得正面的呼应和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亲密和谐的父母关系更能帮助孩子习得文静、温柔等特质,而母亲对父子父女关系的支持度越高,父母教养方式越一致,越能消弭孩子的逆反心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