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14日 星期三
12
天下

孔子故里,年味悠长


在山东昌邑市东永安村,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行“烧大马”仪式,以纪念孙膑。

元宵节期间,青岛市海云庵糖球会上的舞狮表演。

(均受访者供图)
春节,孔家祭祖挂出来的“祖轴”。
老妪手工缝制的猪鞋。
春节期间,在山东,舞龙表演很受村民欢迎。

    本报记者付鑫鑫

    今天是农历腊月廿九,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后天,正月初一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 开始,便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称为正 日;唐宋称为元正、元旦;明清称为元旦,俗称新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公历1月1日为“元旦”,叫“新年”,而农历正月初一则改为“春节”,老百姓仍然称之为“年”。

    神州 四海,地大物博,各地春节习俗各有不同。从今天起,本报“天下”专版将特别推出山东曲阜篇、浙江绍兴篇和云南红河篇,分别展示儒家文化发源地、江南鱼米之乡和少数民族过春节的各式民俗,以飨读者。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今年央视春晚,除北京主会场外,选择了 山东曲阜和泰安、贵州黔东南、广东珠海、海南三亚作为分会场。在孔子故里曲阜,记者看到“万仞宫墙”内,孔庙、孔府、孔林的古老建筑透出儒家文化的浑厚与古朴;现代化的大舞台前,彩排中优美时尚的舞姿向全国人民传递出“齐鲁魂、泰山情、中国心”的深长韵味,更展现了齐鲁大地“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豪爽热情和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山东曲阜,阳光明媚。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红底黑字簇新的对联贴在“天下第一家”孔府大门———“圣府”的匾额之下。

    孔子第76代孙孔令绍告诉记者,孔家子嗣兴旺,目前在世的孔子后人有300多万。平时过年,孔家后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否则,孔府也挤不下这么多人啊!”

    孔令绍的老家在曲阜城西的陵城镇马家庙村,起源于孔氏家族60户中的第6户,即“旧县户”。清初,孔令绍的祖上从旧县分出来;到清末民初,在马家庙村繁衍至六七百人,细分为前门、后门、东门、西门4支,孔令绍属西门一支。

    现年66岁的孔令绍记得,他小时候,由爷爷孔繁泗主持春节礼仪。腊月二十三是祭灶。夜幕下沉,大家都围拢在厨房门外的院子里。厨房里边,高高的蜡烛台上,又粗又大的牛蜡蹿动着匝把高的火苗。通红的烛光下,孔家奶奶用高粱秆扎“马”,边扎边说:“坐上我扎的马,灶君爷上天,来回七天,回来我们就一起过年了。”孔令绍的母亲做“马”身上的“披挂”,做好后,请爷爷在两边分别用毛笔写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随后,奶奶摆上香炉,点上一炷香,从墙上揭下灶君像,连同纸马一起放在火盆焚烧。一边焚,她还一边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随后,众人登场,长幼有序,轮番磕头。礼毕,孩儿们一哄而上,抢了灶糖,立即开溜。

    灶糖是祭灶的唯一祭品,也称糖瓜。曲阜民俗学会会长刘伯义解释,民谣有言“二十三,糖瓜粘”,曲阜一带的风俗,是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君爷上天,简称“祭灶”。这一天也称“过小年”。传说,灶君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是派往人间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监察各家善恶的使者。

    从祭灶开始,人们就要忙“年”了。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腐谐音“福”,豆腐是春节必备的鲁菜之一;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过油,谐音“过有”,即炸酥菜、炸丸子;二十八,蒸花糕,花糕是一种北方面点,一层面一层枣,下大上小,寓意“步步登高”。

    腊月里,老妪会给儿孙准备礼物,亲手缝制的猫头鞋、猪鞋,还有各式鞋垫,期盼家族人丁兴旺,儿孙走正道、顺道。在曲阜市息陬镇东陬村,87岁的老太太渠颜氏笑着拿出新纳的鞋垫给记者看:“这是鸳鸯戏莲,那是龙凤双喜。”

    猫头鞋特别肥大,前面还有绒毛,是给一岁左右婴儿穿的;还有天暖可穿的猪鞋,耳朵老长,掀起耳朵才能看见鞋尖的猪鼻子。老太太展示鞋跟说:“我这一共绣了8双鞋。不过,这个猪尾巴还没钉上。三孙女的孩子还没出世,生了以后再钉猪尾巴。”

    “请老”是齐鲁人家的重头戏

    除夕一大早,女人们忙着贴窗花,男人们忙着挂灯笼。孔家西门这一支全住一条街。晌午,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煞是好看。

    午时一到,开始贴春联。父辈们贴春联,孩儿们从春联堆里捡出来递给大人。爷爷孔繁泗从旁指点,那是大门的,那是二门的,“嗯?错了,错了,上联、下联不能反!”

    孔繁泗是私塾先生,贴春联时还不忘讲授儒家文化。大门对联:“沂水一畔五色相宣临圣域,圣地两端八音协奏颂仲尼。”横批是:“阙里世家”。走进屋里,东间门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横批:“仁和人家”。厨房门上,竖联:“百菜白菜美,野菜菜根香。”横批:“素以养人”。孔繁泗教导说:“人要有平常心,粗茶淡饭能长寿,萝卜白菜可养人……”没等爷爷说完,小家伙们一溜烟儿,跑了。

    现年74岁的渠庆芹是个“铰花”(剪纸)高手,也是非遗传人。在家门口,没几分钟,他就剪出了一对“四鱼转莲”的窗花。他说:“十几岁就会铰花了。以前过年,村里人都来找我帮忙铰花,窗花、灯笼花,还有鞋花。不卖钱,谁要给谁剪。”

    “你看,这是他铰的唐僧骑马、齐天大圣、猪八戒、沙和尚,都是走马灯上用的。”东陬村村主任张庆义帮忙介绍说,现在没多少人贴窗花了。“也就老渠家小卖部玻璃门上,过年时还能见些。至今没带徒弟,这手艺可惜了……”

    刘伯义说,虽然窗花少了,但曲阜人对春联仍十分重视。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院里扎天地棚。曲阜一带,农家的四合院里,堂屋门东侧,都有一个香台,是为祭天之用。在曲阜市小雪街道后西庄村,记者见到了刘伯义家的香台,砖石结构,高约一米二三,上台面长宽0.78米。底座同为方形,依次向上呈宝塔形,到中间反转成倒宝塔形,直至上台面。

    除夕当天,要用高粱秆结成的箔,把香台围起来,搭成一个小房子。房底就是香台的上台面,房顶是匝箔,用红席盖住。中间留宽30厘米、高60-70厘米作为天地棚的大门。棚内供奉天地牌位,上书“天地三界万灵十方真宰”,并摆上香炉、蜡烛。

    曲阜人过年,“请老”是重头戏。孔令绍说,一家团圆,不能忘了先祖,所以,也要请他们回来过年。

    除夕下午,爷爷孔繁泗领着儿孙代表,带上纸烛、供品、鞭炮和牌位,到孔林去请老。先到享殿后的孔子墓行大礼,三跪九叩;再拜二世祖孔鲤、三世祖子思。拜完始祖三代,再到明墓群东小家族的墓地。孔繁泗动情地喊:“祖啊,都回家过年吧,我们来请您了!”

    刘伯义说,“请老”需带出门的牌位一般只有一个,用托盘端着。去程,牌位要正面朝下,灯笼里的蜡烛不能点着。回程,则将牌位立起,由家主端着,蜡烛点燃,一大群人“请老”回府。在家的人早已准备好了爆竹,一家人共同把“老人”迎回家中。家主将“祖宗”安置停当,接着上香炉、烛台,摆供品。家主先行大礼,然后一家人依次行大礼,“请老”方告结束。

    俗语曰:“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这里的花,其实是蜡花,也叫年花,可以放在供品上作为装饰,也可以由女孩儿戴在头上。在曲阜市鲁城街道大庄村,66岁的张祥冬是制作年花的非遗传人,一天制作1000只年花不在话下。

    他告诉记者,过去,大庄村人人会做年花,因此,年花也被称为“第二麦季”。做年花可以贴补家用,村里少有饿死的或者要饭的。上世纪80年代,年花需求量大,从安徽淮南用火车皮拉到山东兖州的绢纸,常常一抢而空。大庄花店成为曲阜最热闹的一条街,一眼望去,全是大红、玫瑰红的年花,春意盎然。

    “现在,不怎么时兴了。年花要卖,一天也能卖500朵,但我一个人做太累了。经济条件好了,谁还稀罕挣这点手工费?”张祥冬感慨今非昔比的生活。

    除夕夜的晚餐是一年中最有意义的一顿饭,是神、祖、人在一起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孔令绍说,过年不仅要祭祖,还要祭天。祭祖是不忘本,祭天是遵循自然规律。

    黄昏时分,先在香台上将天地棚内的香、烛点燃,摆上供品;然后,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摆上祭品;最后,为东间的“保家仙”(实为胡黄灰白柳,即狐狸、黄鼠狼、老鼠、刺猬、蛇)和厨房的灶君神上供。有的人家还会在供品上加“生菜”,谐音“生财”。

    为年夜饭准备的所有菜式都得先摆祭台上供,让他们“吃”完后,再端下来放在人们的饭桌上。

    除夕夜,很多人都不睡觉,是谓“守岁”。在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文化里,守岁其实是为了陪回家的老人们过年。

    子时祭祀是过年的点睛之笔。子时(现代按零点计算)将到,供菜全摆好,鸡鱼肉全有,各种果蔬一应俱全。旧时,零点一过,孔府铜炮响过三声后,谓之“新年到”,曲阜城及方圆十几里的人家开始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

    为了在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先要发子(发纸),祈愿子嗣兴旺、多子多福。由家主用托盘端着香、酒壶、酒杯和许多元宝、纸钱包,长子或长孙打着灯笼跟着,先后到水井、碾子、大门外、院内、灶前等地烧香、烧纸钱包和元宝。发纸后,祭天、祭神、祭祖。

    值得一提的是,孔家上供概不用鲤鱼,多用鲢鱼,以避孔子之子孔鲤之讳。曲阜其他人家为了避讳和尊重孔家后代,用鲤鱼但称“红鱼”。

    祭天、祭祖、祭神,也需长幼有序,分别在香台、祖宗、保家仙、灶台四个祭台行大礼。对磕头不像样的孩子,大人们会发出“嗯”的声音,需得立马纠正。祭祀完毕,就轮到孩儿们给长辈磕头,领压岁钱。压岁同音“压祟”,取避邪祈福之意。

    上香是“压茬儿”进行,不能等头一炉香尽了再去烧下一炉。三炉香一尽,祭祀的环节就算结束。这时,爷爷孔繁泗发话:“都去拜年吧,五服以里的拜完就回来吃早饭。”只有爷爷奶奶这样的家主留下,等着别人家的晚辈来拜年,其他人全出去了。

    “不图利,只想把年味留下来”

    新年第一餐,基本吃素食,饺子也是素馅的,取“素净”之意。饭后,即是去给邻里拜年。中午或者下午,由女子出去拜年。

    刘伯义说,甭管过去一年闹了多少矛盾、产生多少龃龉,只要过年互相一拜,“一页纸就算翻过去了,充分说明我们儒家文化以和为贵,主张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正月初二,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正月初三,清扫垃圾,但不能将垃圾即时倒掉,而是要堆在一僻静处,“集财敛福”。正月初五,俗称“五忙日”,中午吃面,“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担”,期望秋天有个好收成。

    正月里走亲戚、拜年,要馈赠礼物。《诗经·鲁颂·泮水》称勇武之臣为“矫矫虎臣”。在曲阜,老人们有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做布老虎的习俗。在曲阜市息陬镇一张曲村,制作布老虎的非遗传承人牛成路介绍,曲阜对老虎的崇拜与孔子诞生时“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有关。现在,作为非遗产品的布老虎,颇受当地市民喜爱,人们经常作为年节礼物送给小朋友。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日”。在曲阜,要用黄豆面做灯,一般是十二生肖灯,闰年有闰月则做十三盏灯。其中,最要紧的是龙灯。面灯蒸好后,傍晚点燃放灯,其中,龙灯放在粮囤上,谓之“青龙守仓”。

    元宵节放好灯,就要准备送老。先上香,后上供。家主将墙上的“祖轴”和挂对庄重地卷上,并把牌位取下后焚掉,然后熄灭蜡烛。最后,把牌位和元宝、纸钱包焚成的灰烬扫齐,放在托盘里,由家主端着送到大门外,放鞭炮送祖宗们“上路”。

    正月里,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赶毛驴是曲阜乡间常见的节目,统称为“跑竹马”。在曲阜市时庄街道刘家村,40岁的王建是个古道热肠的汉子。用同村人、曲阜民俗学会秘书长刘德银的话说,“你看他家电视才25吋,还费心思带团跑竹马闹元宵,可见真心喜欢传统民俗!”

    今年是王建带团跑竹马的第四年,现已定下初一、十五两场演出。“第一年,我去济南买道具,因为不熟悉路况,车辆逆行罚了200块钱。”王建回想初衷说,他不图利,只想把年味儿留下来、传下去:“我自掏腰包一万多元买来道具,拉上村里70多人一起表演。”

    “当年,村里怎么不在经济上支持你?”记者问。

    “他们也支持,但给不了那么多钱,4年就给了2000元。还有的村民想众筹,但又心疼钱。所以,早先带团,出场费一人100块,从晚上6点到晚上10点半。能参加的人也不图这点钱,大家凭热情做事。后来,干脆挣多少就分给大家多少,我又不靠这个盈利,为本村做点贡献。”王建爽快地说。

    “赔钱的买卖,将来还要继续吗?”“当然要继续,这是民间艺术、传统文化。虽说现在道具一年折旧就是1000多元,但好在有商家愿意请我们去演出了。将来场次多了,进账多了,或者村里给的资助多了,我还想把团队扩大到200人。等有钱了,一定先给团员们买上保险,热热闹闹踏踏实实才叫过年!”王建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