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12日 星期一
4
平昌冬奥会特刊

11个月前与死神擦肩,麦克莫里斯在平昌涅槃重生

向死而生,而后成就伟大


麦克莫里斯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坚持挑战高难度动作。

视觉中国

    ■本报特派记者 谢笑添

    生存还是死亡,是哲学世界的永恒命题。“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则是海德格尔给出的终极答案。

    若非那场至今令自己不敢回忆的惨烈事故,24岁的马克·麦克莫里斯或许如今仍享受着世界第一的自豪,紧随单板滑雪名宿肖恩·怀特的步伐,去冲击史上最佳的王者地位。但他也无法在这个年纪就能领会海德格尔的另一句话,“唯有无限接近死亡,方能体会生的意义。”

    11个月前,麦克莫里斯在滑雪时高速撞上了粗壮的树干,重重地跌落在厚厚的积雪之上。迅速赶来的兄长不断呼唤着麦克莫里斯的名字,几乎无法睁开双眼的他只能艰难地维持着仅存的意识,直到救援直升机匆匆赶来。下巴、左臂、骨盆、肋骨多处骨折,脾脏破裂,肺部萎缩,并伴随着短暂昏迷。那一刻,所有陪伴在麦克莫里斯身旁的亲人,仿佛都已感受到了死神召唤的寒意。除了用镜头记录下麦克莫里斯全身插满导管、口罩呼吸机的场景,病榻边的兄长与好友什么也做不了。彼时,恐怕没人能料到,当初这些照片竟会在不久后成为令全世界体育迷动容的热门话题。

    是的,那个曾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男人又回来了,又一次站上了冬奥会的舞台。对于单板滑雪这样彻彻底底的极限运动而言,今晨的凤凰雪上公园对麦克莫里斯们并不友好———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开赛时,-14℃的低温将赛道底部的积雪冻得无比坚硬,不断调转朝向的狂风使得每一次错误都不存在回旋的余地。

    一切像极了那场事故发生时的样子。

    麦克莫里斯没有妥协,甚至在难度选择上更加激进。向后翻腾转体三周水平方向旋转1620度,这是加拿大人第二跳选择的动作。过去一个月的训练中,他从未有过这样的尝试。这个动作在计划之外又完成得略有瑕疵,但极高的难度却足以使麦克莫里斯的排名跃居首位。最后一跳,只要平稳落地,四年前在索契错过的奥运冠军梦就将实现。对于一个涅槃重生的剧本而言,似乎找不到比这更完美的结局。

    然而,从将单板滑雪视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开始,麦克莫里斯的人生注定就不会落入俗套。就像他从不否认,在当年事故发生后的每一天里,脑海中都会闪现过深深悔意,但懊悔的不是选择了这种惊心动魄的生活方式,也非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选择坚持训练,“我后悔的是,撞在树上的那一跳,不该跳得那么有失水准。”

    麦克莫里斯的奇迹离不开异于常人的生命力。惨剧发生后仅仅12天,他就在医生的错愕与惊叹中出院。过去一年,即便训练时间缩短,曾经的世界第一依然回归了奥林匹克舞台。麦克莫里斯并不愿被外界过分神化。他曾无数次在镜头前坦言,自己时常会在夜里陷入恐惧与悲痛,只是从未动摇过追求伟大的念头。否则,加拿大人也就不会在今晨的第三次尝试中不顾教练劝阻,又一次重复了前一个惊险动作。麦克莫里斯想完成得更干净一些。只是这一次,结局有些令人惋惜———在面部朝地重重地摔在了冰冷的雪面上后,最终挂在他脖子上的奖牌从金色褪成了铜色。

    “我甚至原本不该出现在这片场地上。死亡的念头曾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次。即便在八个月前,我还不敢相信自己能回到当初的水平。”听起来让旁人有些难以置信,这样一位从未停歇过追逐史上最佳步伐的选手,竟然会对错失金牌如此淡然,“我真的不在乎奖牌的颜色,我在乎的是自己没有因为畏惧失败而退缩。”

    身体无法动弹的无助、纵有千言万语无法开口的痛苦,这些都是麦克莫里斯迫切渴望忘却的回忆。但他也从这段人生的阴影中读到了积极的一面,“上天之所以让我经历这些,也许是想让我更懂得活着的意义,也许是想让我更加坚强。”

    生命的伊始同样是走向死亡的起点。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论调里,有人读出了宿命论的悲观态度。而走过人生最黑暗时光的麦克莫里斯用行动给出了另一个答案———用对死亡恐惧的亲身感受,激励自己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本报平昌2月11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