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09日 星期五
4
专题

长宁 优化营商环境,打响服务品牌


上图 (上):长宁区着力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图为日益繁华的中山公园商圈。

上图 (下):以“证照分离”改革为抓手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着力提升政府经济治理水平。
下图左: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下图中:市场监管人员正在现场执法。
下图右: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颁证仪式。本版图片 本版资料照片、视觉中国

    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大会昨天召开,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发布,方案包含七个方面34项改革任务和工作举措,其中最有地区识别度的当属八张“改革特色牌”。

    聚焦“审单放行”“进口直通”等精准监管试点举措,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聚焦“一照多址”试点扩容和注册登记改革,不断提升商事服务水平;聚焦建立“以网管网、数据管网、协同管网、信用管网”机制,不断提升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水平……八张特色牌,一套组合拳,它们是在深厚工作基础之上推进的创新动作,也是对近期“大调研”所获悉的企业诉求的积极回应。

    按计划,长宁区在2018年要实现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性政策举措有效落实,相关领域短板弱项明显改善,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构筑新优势。到2020年,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安全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各领域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长宁速度”基础上

    继续出招

    长宁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主要聚焦七个方面、34项改革任务和工作举措。首当其冲的是着力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鲜奶进口的“长宁速度”已是声名在外,但长宁区还将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继续出招,包括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制度、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对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等五条改革任务和工作举措。

    二是着力建立竞争高效的市场运行秩序。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生态营造,借助此次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契机,长宁提出弘扬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营商文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七条改革任务和工作举措。

    三是着力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创新创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

    四是着力提升政府经济治理水平,包括以“证照分离”改革为抓手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推进优质便捷的税收服务等六条改革任务和工作举措。

    五是着力强化维护市场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六是着力优化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安全环境;七是加强组织实施。

    八张特色牌聚焦优势强项

    “优势强项要更优更强、短板弱项要提升补齐、特色亮点要打响品牌,”长宁区相关负责人指出,长宁行动重点聚焦了最具比较优势、最有提振效应的改革任务,“高亮显示”八张改革特色牌。

    聚焦“审单放行”“进口直通”等精准监管试点举措,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聚焦“一照多址”试点扩容和注册登记改革,不断提升商事服务水平———这些长宁区一直都在探索、已在全市领先的亮点工作,在此番行动中仍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聚焦建立“以网管网、数据管网、协同管网、信用管网”机制,不断提升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水平;聚焦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网络市场监管、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都是在上海有首创效应的工作机制,它们初步回答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更有效的政府监管和人才服务,今后还将继续深化,释放更多制度红利。比如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今后会被打造成为功能最多、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效果最好的涉外人才服务综合体。

    聚焦完善“企业问题清单”和“政府服务清单”协同处理机制,不断提升企业服务水平;聚焦“全网通办”“全程网办”,不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聚焦推进“三区一园一谷”建设,不断提升重点产业高端化特色化水平———这些是沪上各区开展营商环境优化行动的共有动作,但又最能体现各区对本地区情的研判,它们要求政府加大对市场主体的调研走访力度,深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后台流程再造。

    最后一张牌最具轰动效应,作为上海市“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长宁区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互联网审判庭,推动涉互联网纠纷案件的高效、便捷、低成本审理,探索“互联网案件网上审”,建立纠纷案件“产生在网上、化解在网上”的审判新模式。区法院表示,未来将聚焦互联网审判新模式,不断提升适应新形势的法治保障水平。

    行动来自调研答卷交给市场

    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出台,源于前期深入的走访调研。

    企业来自市场、了解市场、面向市场,对营商环境有着天然的敏锐度。最近两年,长宁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走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2017年全年共走访企业1100多家,形成“企业问题清单”和“政府服务清单”,收集到的715个企业诉求已经解决了90%。

    长宁区的“一照多址”试点、贸易便利化措施、人才一站式服务等改革举措在企业间的口碑都很好,但也有企业反映,改革的受益面能不能再宽一些。长宁区积极吸纳企业建议:“了解了他们的诉求,我们就要加大对市场准入、施工许可、跨境贸易、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改革攻坚力度,从企业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部门认为最难改的地方破题,减少环节、减少时间、减少成本,加快推动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这才是勇于担当、刀刃向内的改革精神。”

    长宁深知,改革进入深水期,要让改革举措“既好看更实惠”,一定需要多部门联动和上下联动。2017年12月27日区委常委会、2018年1月19日区委区政府专题会、1月30日区委书记专题会、2月1日区政府常务会议、2月2日区委常委会,岁末年初区委区政府连续五次会议专题讨论会商,紧密对接上海市行动方案及专项行动计划,结合长宁实际,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对标最高标准,加强与世界银行指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全球最佳实践对标,加强与兄弟省市区先进经验对标;二是聚焦制度建设,把疏通制度瓶颈和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作为营商环境改革的重点;三是加强改革联动,发扬刀刃向内、大胆探索、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加强政策、制度和举措的系统集成;四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增强服务意识,紧扣企业“难点”“痛点”“堵点”,精准解决问题,确保取得实效。

    “增强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和集中度,使企业对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的感受度进一步提高。”长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答卷人的党政部门,最终要把营商环境优化这张试卷的答题呈现给所有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通过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来评判这项工作。

    举全区之力做好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日前,长宁区成立了总规模10.01亿元的航空产业基金,这是上海首支区域性航空产业专项基金,由长宁区政府、中信银行、精功集团、中信建投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重点投资航空服务业及相关领域,继续推动长宁航空产业生态圈形成和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推进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制度创新是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中的重要动作。长宁区提出,2018年要举全区之力,努力做好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推进工作,力争取得新的突破。航空产业基金的成立,可谓是落下了掷地有声的第一子。

    毗邻虹桥国际机场的长宁区有着深厚的航空服务业发展根基。2017年长宁区航空服务业128家重点企业完成税收75.82亿元,同比增长46.42%。上海60%的基地航空公司总部驻扎在长宁,东航系、南航系、春秋系等一批航空业龙头企业都已入驻位于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上海航空学会等一批功能机构落户在长宁。航空服务业是长宁区重点打造的上海服务品牌。

    2018年是推进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年,长宁区希望这一年内航空企业总部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全年引进航空服务业企业 (机构)10家;高端临空服务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产业能级明显提升,重点航空服务业企业税收增速达到10%以上;公务机运营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度创新取得新突破;低碳绿色生态空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年内,长宁区将加快发展高端临空服务业、提升公务机运营服务功能、加快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改造、建设低碳绿色发展区。这些都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深化和营商环境的优化。

    长宁区表示,将积极争取民航改革创新重大举措在示范区先行先试;创新口岸通关模式,提升进口飞机航材、进口食品等通关便利性;探索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创新,对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实施“审单放行”合格评定新模式、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产品合格评定+日常风险监测+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的精准化监管举措,推动“管产品”向“管企业”转变;争取市有关部门支持,进一步推动融资租赁发展;探索研究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实施“分送集报”、“即检即放”、“空检海放”等便利化监管制度;积极争取海关监管模式创新,试点在符合条件的区域探索实施货物状态分类监管。

    优化营商环境路径清晰,要进一步完善航空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大对航空服务业企业支持力度;加大航空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制定发布长宁支持航空服务业人才引进集聚若干举措,为航空服务业企业引进海外航空人才提供便利;设立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企业服务工作站,提供政策咨询、登记受理、商标培育指导、质量和标准化指导、企业年报等服务事项;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契机,为企业提供贸易便利化等专业服务。

    “一照多址”试点扩容

    扩大企业受益面

    从事“互联网+美发”服务的创业公司“南瓜车”一直是长宁区最早吃螃蟹的企业之一。

    去年,长宁区率先在全市试点实施“一照多址”登记制度,本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内资企业,经备案后,可在营业执照上记载“住所”登记项后标注“一照多址试点企业”,并在 《企业经营场所备案通知书》 或 《非经营性营业网点备案通知书》 上记载了企业试点“一照多址”的全部营业场所或非经营性营业网点。包括“南瓜车”在内的6家企业最早成为这一制度的受益者。

    今年,长宁区正在谋划“一照多址”试点扩容,探索推动政策突破,实现“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一次行政许可”———正计划新开多家线下门店的南瓜车,很有可能成为试点对象,一次性获得多个店面的行政许可。聚焦“一照多址”试点扩容和注册登记改革,不断提升商事服务水平,是长宁区开展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中打出的改革特色牌之一。

    根据原有政策,企业申请设立分支机构需要多地办照;需要行政许可的行业还要在办完营业执照之后为每个点位申请行政许可,这对很多处在快速成长期的互联网企业而言速度太慢了。

    长宁区根据市工商局出台的 《关于支持长宁区加快推进上海市“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上海虹桥航空服务业创新试验区、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率先试点实施“一照多址”登记制度,允许本区“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内资企业在本辖区试行享受“一个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

    此后,长宁区又在原有试点基础上研究跨区试点,将“一照多址”适用企业类型从内资扩大至外资,适用区域从本区扩大至全市,适用行业从“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扩大至不涉及许可项目的一般项目。长宁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调研现实,辖区企业均对“一照多址”改革表示了充分认可,但也有企业提出,在简化企业办照流程和手续之后,是不是能再接再厉,继续探索高效、便捷的服务。长宁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回应市场主体的诉求,研究“一照多址”试点扩容方案,今后,符合试点条件、需要办理行政许可的企业在长宁辖区注册登记时,有望实现“一次许可,多个地址”。

    比如理发店,需要卫生计生部门颁发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长宁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颁发行政许可之前必须到店进行现场审核,确保店面的人员、资质、场地设备、消毒措施符合要求,“办一张卫生许可证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改革试点升级之后,就算10家店同时办证也只需要20天。当然我们的现场审核仍要到位,但会考虑诸如集中审核等方式配合企业注册提效的需求。”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做好人才服务

    长宁区是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辖区拥有27家驻沪领事机构,超过上海总数的1/3,居住着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9万境外人士,约占上海境外人口总数的1/5,聚集了7200多家外资企业、办事机构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45家。

    为进一步提升大虹桥区域公共人事人才服务能级,2016年3月21日长宁区成立了“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以“一门式”服务、“一站式”办理的工作模式开启海外人才服务新局面。

    2017年5月1日起,长宁区行政区域内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权限下放至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该项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级层面属于全市首例;去年8月长宁区与市政府侨务办公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虹桥分中心,开设涉侨事务专窗,承担相应侨务行政事项的咨询及相关申请材料的初核、涉侨创新创业及生活服务政策咨询等工作,这是上海市涉侨事务首次下放至区级层面。

    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目前已成为上海城区功能最多、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效果最好的涉外人才服务综合体。

    功能最多———中心实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华人华侨事务、港澳台就业证件办理、海外人才居住证办理、出入境证件办理“五位一体”,这在全市涉外人才服务机构中属首创,目前是唯一一家整合了人社、公安、侨务等多部门资源的综合服务体。

    效率最高———在申请材料齐全情况下,法定期限15天的人才事务可以做到当日受理,次日办结,经预约的A类高层次人才当日受理,当日办结,当日发证;推行“123”服务承诺,也就是1次告知,2次办结,3次上门,目前两次办结率为100%,审批环节的退件率全市最低。

    服务最优———中心采取容缺受理、实施诚信管理、开辟绿色通道,做好企业服务的“加减法”,积极运用“互联网+政务”,做到申请人最多跑一次,预审、审核、审批及领证环节不见面办理,切实提高企业和人才的感受度。

    效果最好———中心提供的“五位一体”服务辐射了大虹桥和周边区域,不少企业把相关涉外人才类业务迁入本区办理。1年来,累计办理各类事项53058人次,其中服务非长宁的周边区域逾1万人次。

    长宁区表示,接下来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继续做大做强一站式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台胞业务、留学生回国户籍办理及千人计划服务专窗落地;在全市率先试点海外高层次人才一卡通服务,在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文化休闲、商务出行、金融理财、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外国人来华工作领域的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