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2月04日 星期日
2
要闻

“煎饼鸟”揭示古鸟类演化奥秘

中加美等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目前已知琥珀中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煎饼鸟”标本与微CT图像对比。

(邢立达供图)

    本报讯 (首席记者许琦敏)2月2日上午,中加美等国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小、几乎完整的小鸟,该研究成果在 《科学通报 (英文版)》 在线发表。

    此次新发现的标本来自世界著名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据火山灰测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约一亿年,属于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该时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的动植物,常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所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一直保存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副教授邢立达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琥珀相当大,珀体长约7厘米,保存其中的古鸟体长约5厘米,这与当今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产于古巴的吸蜜蜂鸟一样大。珀体中保存的古鸟十分完整,暴露的头颈部区域保存着长而密的羽毛,代表着这具标本已经出生较长一段时间,过着独立的生活,是目前琥珀中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很有意思的是,由于矿工的疏忽或自然风化,这个标本沿着冠状面剥蚀,这虽然损失了部分皮肉,但也因此暴露出了身体内多区域的解剖学细节,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中国台北市立大学教授曾国维告诉记者,“这个薄薄的标本也因此被昵称为‘煎饼鸟’。”

    青年古鸟类学家邹晶梅表示,相比蜥蜴类,目前缅甸琥珀中的鸟类包裹物依然极为少见。“煎饼鸟”虽然缺失了部分左翅与腿部,但它仍然是迄今为止缅甸琥珀中发现的最完整的古鸟标本。通过X射线三维扫描、重建古鸟的骨骼构造,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煎饼鸟”的头盖骨基部,脊柱 (约五个颈椎和八个背椎),左前肢 (包括肱骨,桡骨和尺骨),骨盆区域和股骨。

    “煎饼鸟”标本的耻骨呈U形,中部强烈凹形,耻骨末端的耻骨脚较短,这些都属于反鸟类的特征。反鸟类是白垩纪出现的一类相对原始的鸟类,也是鸟类演化的重要分支,从白垩纪早期便出现了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它们都有着较强的飞行能力,拇趾与其他三趾对握,适宜树栖,但最终在晚白垩世末期与恐龙一道完全绝灭。目前,缅甸琥珀发现的古鸟类都是反鸟类。

    研究团队还利用北京同步辐射中心的X射线荧光成像方法获得了“煎饼鸟”化石出露断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图,主持实验的黎刚副研究员表示,他们发现试验区的铁、钙、钛、锌、砷、锰等元素的分布与化石的形态高度吻合。富含钙和钛元素的区域为骨骼所在,而在覆盖着琥珀大部分区域的软组织区域,铁和锰等元素的浓度最高。这些信息对我们了解琥珀包裹物的琥珀化有重要的帮助。

    “煎饼鸟”标本的发现,表明缅甸琥珀中反鸟类类群在白垩纪中期仍然存在较大的生态分化和辐射,这对我们理解古鸟类的演化有着重要作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