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9
文化

看腻了好莱坞太空片,俄罗斯电影再现真实航天传奇

《太空救援》国内公映,成本仅4000万元


与典型的好莱坞太空叙事风格不同,《太空救援》 在视觉上,只用有限而合格的特效;剧情上,则狠狠用“战斗民族”的豪气煽了一把情。图为该片海报。

    ■本报实习生 沈裕

    给你4000万元人民币,要求拍成一部太空大片———这个命题大概许多人会拒绝。但俄罗斯电影做到了。日前,《太空救援》 在国内公映,为看腻了好莱坞太空片的中国观众,展示了人类宇航史上另一脉真传。

    观众很容易将 《太空救援》 与《地心引力》 作比,因为两部不约而同讲述了“太空失联”的困境。也有人把1995年拍摄的 《阿波罗13号》拿来参照,因为都是源自真实的太空冒险。但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太空救援》 的成本仅4000万元人民币,而《地心引力》 花了1亿美元,20多年前的 《阿波罗13号》 则花了5000多万美元。

    太空片在财大气粗的好莱坞定义里,无论是半个世纪前的 《2001太空漫游》 还是不久前上映的 《银翼杀手2049》,其间掺入的赛博朋克空间、人工智能侵害、多维时空等元素,都指向未来。而没有巨额经费砸进去的俄罗斯作品却另辟蹊径———视觉上,只用有限而合格的特效;剧情上,则狠狠用“战斗民族”的豪气煽了一把情。

    《太空救援》 取材于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真实事件。前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突然失联,官方在考虑到严重后果后决定指派两位宇航员前往太空完成对接、补修,而一旦稍有失误,就会机毁人亡。基于真实、回溯历史,这大约就是本片区别于好莱坞大制作的最显著特征。为贴近历史,电影不仅有意运用诸多细节展现当时的风貌,还从俄罗斯太空总署借来了当年服役的设备当作道具。

    道具是写实的,片中的情感更是真切。电影将着力制造的冲突、紧张感主要放置在情节本身,能否完成对接任务、太空舱内渗入水珠以至于引起短路而爆炸、舱内氧气无法供给而只能选择一人生还、凭借双手是否能将被螺丝钉住的传感器外壳砸毁而可以逃生?就像电影刚一开始,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便问:“如果某一天人必须离开地球,能在太空生存吗?”它即聚焦于人究竟有多少力量独自面对自然、太空、浩瀚的宇宙。

    电影中诸多细节都可看出导演的用心与情意。电影中主人公回到家园,会随手将手中的杯子放开,他忘记了身处地球,物体会自由下落。两位宇航员在机舱出现短路爆炸后生还,一块喝着偷偷带上来的酒,醉眼看到一只躲在机舱内的蟑螂因失去重力飘浮在空中,却又不忍杀死它,只因它是“同胞”。

    在得知舱内的氧气只允许一人存活时,作为船长弗拉基米尔坦然面对牺牲自己的使命。他聆听着地球传来的音乐,回忆起曾经跟妻子的对话:“倘若有一天飞船降落在马达加斯加,要向当地人讲述他在苏联的生活:女儿,妻子,足球,和建设共产主义。”这一时刻,无比闪耀,无比美丽。

    电影中最挥之不去的情愫是对历史的敬意,对英雄的敬意,对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敬意。作为在航空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民族,俄罗斯在太空题材电影领域远远不如能够与其在航空领域相匹敌的对手美国,但是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总有感动观众的意义所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