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9日 星期二
10
人文聚焦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上海话剧市场观众突破百万人次———

一个繁荣且充满生机的市场生态未来可期


由上话艺术投资制作的舞台剧 《惊梦》,在去年爱丁堡艺穗节收获诸多赞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童薇菁

    最新数据显示,在上海,去年走进剧场观看话剧的观众突破百万人次,人气直逼明星演唱会。各类演出主体数量多达1669家,舞台创作、剧目推广、人才培养、精品孵化一路迈上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投资制作的舞台剧《惊梦》以上座率90%的成绩,在爱丁堡艺穗节上惊艳亮相,收获海外主流媒体的喝彩,《英国戏剧评论》 甚至将其列为年度观剧单榜首,并收获了来自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多个艺术节的演出邀约。同样由上话制作出品的《大清相国》《起飞在即》等原创剧目,也在去年频繁走出上海,面向全国演出市场。下半年,上话更是一连把十部经典剧目送上北京舞台。

    上海的话剧界正发生的变化让上海戏剧学院荣广润教授欣喜,他认为,“一个繁荣且充满生机的市场生态未来可期”。他说:“我们的舞台和世界的舞台正不断缩短着时空距离。我们的戏剧艺术和百姓的衣食住行,正不断发生着‘化学反应’,碰撞出新的灵感、新的火花。”

    大师频现,上海舞台成为名剧重要一站

    沪上文青心中的“话剧地标”、位于安福路288号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日前正式闭门谢客,进入为期一年的修缮工程。屈指算来,这座剧场已经陪伴了上海市民18个年头。有些业内人士还记得,剧场落成于各类话剧团体生存艰难、市场萧条的日子,而如今,安福路成了国内有名的观剧热门地标,国际名导佳作频频登台上海,更是令人惊艳。

    近年来,重量级的戏剧大师先后登台上海,彼得·布鲁克可算得上是来得最多、最勤的一位。继《情人的衣服》《惊奇的山谷》后,《摩诃婆罗多》又在去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虽是原作时长八分之一的“精简版”,但该剧开票瞬间几乎秒杀一空。“这里的观众爱戏也懂戏,非常尊重创作者。”上海站演出给彼得·布鲁克的助手、导演玛丽海伦娜·伊斯坦尼留下深刻印象。

    被誉为欧陆剧场大师的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去年首度和中国演出团队合作,以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为蓝本,创作了一部五小时时长的话剧《酗酒者莫非》。曾有人说,上海演出市场格外青睐商业戏剧,但这部马拉松式的严肃戏剧,非但没有“吓退”上海观众,反而收获了格外多的热情,演出途中,观众席始终满满当当,几乎无人中途离开。

    “每次来上海演出,总有惊喜等待着我。”国内知名话剧导演田沁鑫将上海视之为她的有缘之地。2017年,她又和上海戏剧学院展开深度合作,将即时影像艺术应用于舞台,并亲自指导在校学生,排出一部洋溢青春气息又富有探索意义的《狂飙》。

    中国国家话剧院每年在上海举办大规模演出季也已成为常态。去年,由王晓鹰执导的原创话剧 《兰陵王》、辛柏青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话剧 《谷文昌》均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香港话剧团等多个名团,也纷纷将精品力作带到上海。

    国有院团与民营院团齐发力,迎来人文戏剧的春天

    “演出票秒罄”“加场次加座位”……这般火爆的情景,在当下的演出市场频频发生,但20年前却是无法想象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一位老艺术家谢幕时,面对着空空荡荡的观众席,心酸得当场哭了。那个悲情的时刻,记录了上海话剧一段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

    忆及往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感慨颇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场落成后,我们确实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十多年一路走来,现在这里已成为上海的一个文化地标,自营收入也占到了六成以上。我们拿了很多奖,也拥有了很可观的观众数量。但我们得到这个奖或那个奖,其实都不如观众的口碑和夸奖。”

    过去,从企事业单位包场,到送票也无人问津,慢慢地,开始有观众自掏腰包买票,到如今观众已经习惯于提前一年买明年演出的票,这个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制作团体意识到,必须一手抓剧目质量,一手抓市场营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为懂得欣赏艺术,尊重艺术,一批真正消费话剧的观众群体由此诞生。

    “我爱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阿加莎系列’悬疑剧,但近年来,像《大清相国》《异乡人》 这样的一批原创历史题材剧目、现实题材剧目,我也非常喜欢。”资深戏迷汤之定向记者列出了他的“片单”,几乎每周他都会骑上单车去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的作品,50多年来风雨无阻。

    “观众们愿意为严肃创作、主旋律创作买单,这非常难得。”荣广润说,纵观上海近年来的话剧创作,在保证较高观赏性的同时,又保证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人文戏剧和现实题材原创作品表现突出,社会效益极佳的同时,票房也可圈可点。国营剧团和民营剧团,大型和小型演出团体互相联动,创作了一系列真实、动人的现实主义佳作,使得上海话剧舞台走向具有内涵的“丰富多元”。

    在话剧市场中,上海的民营剧团充满个性与活力。2011年起,上海市对民营院团设立每年500万元专项资金,2016年这一资金加码到800万元,扶持力度更大、更深。从过去在票房市场拾遗补缺,到逐渐在演出市场挑起大梁,上海现代人剧社、锦辉剧社等民营创作团体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得到观众的认可。不久前,他们还以展演的方式,将沪剧 《绿岛情歌》、话剧 《永远的尹雪艳》 《汇贤坊》、儿童剧 《新葫芦兄弟》 以及音乐剧《致命咖啡》等优秀剧目送上北京的舞台。上剧场在徐家汇美罗城揭幕两年来,导演赖声川创作不歇,在2017年甚至打造了“上海专属版”的《暗恋桃花源》,将上海视为其最重要的创作之地。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