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1月08日 星期一
6
运动

“奥运项目市场化”成发展趋势,中国跆拳道协会主席管健民表示———

让跆拳道明星看到未来才是出路


赵帅(左)与李大勋之战上演精彩对攻。

(赛事组委会供图)

    ■本报记者 谢笑添

    对于中国跆拳道而言,市场化从来不是新鲜的概念。遍布街头巷尾的道馆,数以百万计的目标人群,跆拳道文化的广泛输出以及成熟等级制度的建立,使得这项源自韩国的对抗性运动建立起扎实的群众基础,亦吸引着越来越多资本的涌入。然而,在金字塔顶端的竞技体育世界,无论是依然遵循着专业队体制的中国跆拳道,抑或将视野放大到生存状况更为复杂的全球范围,其市场化水平却始终未能真正突破萌芽状态。

    基于以上背景,上月初起于无锡打响的世界跆拳道大满贯总决赛系列赛 (WT大满贯) 才会显得如此特别。作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外卡赛,这场由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牵头落地的赛事足以代表世界跆拳道的最高水平,但更令人着迷的却是那些有别于传统赛事的细节。

    赛事背景板上那串长长的赞助商名单,市场运作下打造的华美舞台,这并非外界眼中那“一片观众席配上几片场地,单纯而又朴素的跆拳道赛事”,一切改变的源头皆可套用中国跆拳道协会主席管健民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反复强调的那句总结———“奥运项目市场化”。在他看来,曲高和寡不该是竞技体育应有的面貌,迈向市场化道路终将成为跆拳道运动的未来。

    跆拳道需要英雄

    这听似有些不可思议,但无论跆拳道在全世界掀起如何壮阔的波澜,站在这项运动山顶的那些选手却从未获得过与之相匹配的号召力与声望。在中韩等少数国家之外,即便是那些已然跻身世界超一流行列的天才选手亦资料难觅,有些甚至在维基百科上都只有只言片语的介绍。与所有小众项目一样,跆拳道世界期待着一位富有市场号召力的传奇英雄出现,但在管健民看来,“其实这个项目从来不缺英雄,只是需要一个好的媒介。”

    如何界定“媒介”的优劣? 答案或许难寻,但过往“关起门来比赛”的局面却势必需要告别。“对于跆拳道这样的国际化项目而言,市场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给赵帅、郑姝音这样的选手美好的未来,让他们在拥有自我展现的舞台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所谓“价值”,管健民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商业价值,“让更多人认识他们,对他们的付出感到认可。”由更擅长宣传的市场化力量包装赛事,赛事目标人群由过去的圈内人士转向具有消费力的人群,这就是市场化所给予赛事的改变,正如采用世界一流转播设备、覆盖全球逾70个国家和地区的本届赛事。

    转播渠道扩充得以见效的前提在于传播内容的优质,而向来以观赏性与文化输出见长的跆拳道无疑足以胜任这一角色。管健民表示,“跆拳道赛事的市场化有利于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推广,希望能让更多孩子看到,这项运动并没有那么高的受伤率,它所展示的是身体的对抗和自我的展现。竞技体育不能离老百姓很远,需要有所担当。”

    抛开特有的市场化属性之外,作为奥运会外卡赛的WT大满贯对于中国跆拳道竞技水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所有奥运项目中,跆拳道是新陈代谢较慢的一项。由于每个奥运周期后选手积分并不清零,后起之秀要在这片舞台脱颖而出,其难度不言而喻。根据规则,在奥运会夺冠的跆拳道选手可以获得200分的积分,与之相比,世锦赛冠军不过120分,亚运会冠军更是只有40分。这意味着,即便连续三年不参与任何赛事,奥运会卫冕冠军也基本可以锁定下一届赛事名额。“如今的中国跆拳道年轻选手比例很高,其中不少人因为积分不够无法参加大型赛事,而WT大满贯的海选赛给了他们机会与舞台,也让我们能从中找出那些具备实力的黑马”。管健民表示。

    行业亟需统一规范

    在守旧的跆拳道迷眼中,电子护具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这项运动原本的样貌。当原本势大力沉的击打声与踢腿声在讲究准确与精密的电子系统时代渐渐稀少,仿佛一切都变得功利起来,就连跆拳道赛事的观赏性也因此折损。

    过去两年,类似的声音愈发甚嚣尘上,但运动员出身的管健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竞技体育最核心的内容是胜负,电子护具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误判率,这是对每一位参与者最基本的尊重。无论是MMA (综合格斗)、UFC (终极格斗冠军赛)、散打还是泰拳,所有运动项目首先得保证的是公平与公正。”管健民指出,引入电子计分系统是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必然,“比赛的偶然性和悬念因此增加,但我不认为这会对传统的跆拳道运动产生太多冲击。毕竟如今看来,那些水平高的选手依然能站在顶峰。”

    在管健民看来,真正影响跆拳道运动发展与推广的并非电子护具,而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展得极为繁荣的跆拳道道馆文化。“这些营利性的道馆影响很大,但正因为它的基数如此之大,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统一的行业规范,避免其商业利益违背初衷。”

    繁荣的基层青少年培训,黯淡的竞技体育市场,类似的困局也发生于冰球、击剑等项目上。然而,与在14岁以上年龄段即出现断层的冰球,以及多数人不过以此作为申请海外名校跳板的击剑不同,国内的跆拳道道馆与专业队之间并非完全割裂。“在如今国内的专业队中,除了那些改项过来的运动员外,其余多数都是自小在道馆训练。”据管健民粗粗估计,国内专业选手中近八成曾有过道馆学习跆拳道的经历,而中国跆拳道协会也有意未来在各道馆间组织起更多全国性的赛事。至于目的,除了帮助不同年龄及竞技水平层级的运动员夯实基础外,更重要的则是选拔优秀选手。但对于这一夙愿,管健民其实并没有那么心切,“天才运动员从来都不是那么好选的,即便跆拳道人口再多,也无法保证源源不断地有天才出现。”

    尽管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成本高昂且国内高年龄组青年赛事匮乏的冰球其实并不足以成为真正有力的参考,但击剑与跆拳道却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当社会击剑俱乐部蚕食着体制内专业队的选材面时,为何同为营利性质的跆拳道道馆反而能对专业队形成反哺? 对于这一疑问,管健民将答案归结于跆拳道运动自身。在青少年培训愈发功利的当下,跆拳道保持着一份单纯。“中国跆拳道一直以来都坚持以兴趣为导向,我们并不宣传这项运动能带来多少钱,而是注重引导青少年的兴趣。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从兴趣转向到对事业的追求,最后再成为一种职业。”

    管健民也并不讳言,这种反哺的人才培养机制依然有着提升空间,而催化的条件则再度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话题。“自从姚明出现后,中国的青少年篮球基数上升就很快,这就是英雄的力量。”中国的跆拳道发展同样需要英雄,而基于如今的时代背景,这位英雄的诞生又多半离不开市场化的力量。

    (本报无锡1月7日专电)

    全新规则与娱乐化元素令WT大满贯总决赛与众不同

    “电子护具时代”的别样演绎

    ■本报记者 谢笑添

    第一次走进位于无锡太湖博览中心的跆拳道场时,多少会令人感到些许疑惑。抬头望面向观众席的四块大屏幕,周遭则满是炫彩而又闪烁的灯饰,若非前往博览中心这一路上间歇闪过的印有“世界跆拳道大满贯冠军系列赛暨2020年东京奥运会外卡赛”(WT大满贯) 字样的硕大广告牌,难免令人恍惚间误以为置身于演唱会的现场。

    一切并不寻常。毕竟在跆拳道的世界里,竞技性似乎才是最重要的部分。过去这些年,世界跆拳道联合会不断在全世界各大赛事普及电子计分系统。对于跆拳道运动而言,“电子护具时代”的到来极大降低了比赛中的误判,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但关乎这项运动的几乎所有争议也都因此而起。除却伦敦奥运会资格赛期间两大电子护具厂商的商业纠纷,被诟病最多的自然就是观赏性的下滑。

    观赏性这样的主观命题并未形成定论,但过去跆拳道选手重重击打对方护具以便令边裁听闻的景象却确确实实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整套全新技术———运动员们不断修正着出拳脚的角度,以便寻觅出其中最易触发得分的姿势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护具厂商的触发方式也有所不同),曾经迸发的力量感唯有在部分老派选手身上延续。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WT大满贯总决赛第二周的压轴之战,里约奥运冠军赵帅与韩国天才选手李大勋的男子68公斤以下决赛,双方连续以回旋踢交锋的场面却再度演绎出跆拳道的激情与热血,而这一定程度上得归功于这项市场化运作赛事在规则上的那些改变。

    独创规则高效但并不颠覆

    作为市场号召力有限的小众竞技项目,全世界的跆拳道赛事过去似乎都处在一种“为了办比赛而办比赛”的处境中,世跆联甚至一度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就赛事品质而言,即便身处“电子护具时代”,跆拳道依然有着足以吸引外界眼球的视觉冲击力,但在将办赛受众转向市场的WT大满贯舞台,主办方却在基于奥运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目的则是进一步鼓励选手进攻。

    为了缩小场地范围,赛事对于出界的犯规行为采取了更严苛的界定,从过去的双脚越出边界线的垂直平面改为单脚。更重要的改变来源于计分方式———因极佳观赏性而受到观众热捧的回旋踢动作将额外获得2分的加分 (过去1分),而当有一方选手被击倒进入读秒阶段,另一方则会追加5分得分 (过去不追加)。也正因为此,在昨天下午李大勋与赵帅的巅峰对决中,不断试图稳固胜势的前者与绝境逆转的后者,会不断地以回旋踢的方式上演对攻。

    “这毕竟是市场化运作的比赛,鼓励运动员贡献更好的比赛。”在中国跆拳道协会主席管健民看来,本届赛事独创的这些规则确实带来了许多改变,“新规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过去这几周我们见证了许多翻盘的比赛。但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新增的规则都没有颠覆奥运规则,只是增加了某些技术动作的权重。”

    规则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为配合电视与网络转播需要,避免浮动的比赛时间影响转播,传统跆拳道赛事“当第二局末或第三局初分差达到20分时,领先方自动获胜”的规则在本届赛事被取消。而在男子组项目进入决赛或铜牌战阶段,由三局决胜增加至五局决胜的改变则无疑为赛事带来了更多的关注。

    一个更立体的跆拳道世界

    “他们不少人曾在本国受到领导人的接见,却在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影像资料。”这是在本届赛事负责新媒体宣传的林炜滨所遭遇的烦恼。在跆拳道的领域内,几乎从没有明星或偶像的概念,选手们展示给世界的唯有赛场上扁平的形象。纯粹,但在如今这个强调市场化与娱乐化的时代,却似乎难以适应现实。

    一方面,跆拳道运动的推广需要明星的出现,另一方面,赛场外的点点滴滴也更能增强观众对于这些世界顶级选手的了解与认同。于是,在本届赛事每场比赛赛前,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场地上空的大屏幕上不断播放着选手们的宣传视频,以最简洁的方式带领所有旁观者走进他们那富有个性的立体世界。从不苟言笑、一头“脏辫”的科特迪瓦“假小子”露丝·盖比,到平日专注慈善却鲜少对外宣扬的伊朗选手赛义夫·伊萨,赛场内与社交网络的轮番宣传让这些曾经陌生的名字成了跆拳道迷们热议的话题。

    这一切娱乐化的元素与跆拳道运动本身其实并无瓜葛,但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却令这股跆拳道热在无锡不断升温。正如选手们赛前堪比拳击手的入场仪式,当周遭令人迷乱的灯光打下,牵着小跆拳道爱好者的手走进场地,配上每局局间高举局数板的“跆拳道宝贝”与拉拉队表演,这并非传统跆拳道赛事的模样,但在探索市场化运作的道路上,这些竞技之外的尝试或许真能带来一些改变。

    (本报无锡1月7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