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6
经济观察

7个热词

为2017年互联网发展留下一道鲜明印记


    ■本报记者 徐晶卉

    在这一年,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在上半年还独领风骚,到了下半年却已走到“团灭”的边缘;人工智能在经过潮起潮落之后,在2017年又进入新的“元年”,更直接带动了无人零售的爆发;移动支付、跨境电商,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走向成熟;相反,内容付费则是“冰火两重天”,在不同行业的发展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随着网络空间的扩大,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站在2017年的尾巴上,我们撷取了7个互联网热词,来看看属于它们的专属记忆。

    热词

    移动支付

    今年年初,新加坡人力部部长林瑞生在上海的路边摊买栗子时,发现每个人都只需要挥挥手机、不需支付现金就可以拿走栗子,不由得大感意外……

    和林瑞生一样,不少“老外”曾经以为买东西用手机支付是一种特别的优惠方式,但实际上,中国消费者早已习惯使用手机为消费付款。《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17年6月,国内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而佛瑞斯特研究公司的一份调查则显示,2016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是1120亿美元;与之对应的是,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达5.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美国的近50倍。

    从去年开始,移动支付这一“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 之一也随着国人的脚步走向海外。目前,在欧美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支付宝已经接入了超过20万家海外线下商户门店,范围涵盖餐饮、百货、主题乐园等消费场景。微信目前也已支持美元、英镑等13种外币的直接结算,同时在海外推出了微信支付旗舰店。

    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连接商家和用户数量的增加,除了操作便捷之外,移动支付在帮助商家精准营销等方面,将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点评:移动支付凭借方便、安全的特色,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之一,并成为未来无人零售及各种新消费场景的基础服务之一。

    移动支付虽然发展迅猛,但我们现在要关注另一个问题了:在阿里巴巴的“新零售”体系里,消费者能不能选择用微信支付? 反之,在腾讯和京东的格局里,是否容得下支付宝? 要知道,今年以来,所有的线下零售集团都在被迫“选边”,包括高鑫零售、永辉超市、银泰集团、三江购物等都已各自选择了 自己的“金主”。人们并不希望看到线上的“二选一”未来在线下的实体店里出现:消费者买了一包薯片,过无人零售的支付通道时,却被提醒只能使用支付宝———这样的移动支付,老实说不要也罢。

    热词

    人工智能

    几乎所有的一线互联网公司,都把2017年的格局定位在人工智能 (AI)这个关键词上。在国外,亚马逊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年度大会上发布了AWS最新人工智能产品,企业可以快速转录客户电话,之后再根据分析文本内容来了解客户情绪。与此同时,谷歌、微软、脸书也发布了各自的AI产品。

    在国内,BAT已经相继明确了AI路径。百度今年做出的决定是“All in AI”,围绕汽车、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等领域持续发力,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已宣布无人车将于2018年实现量产。腾讯在AI上的策略是“AI IN ALL”,即开放AI能力为各行各业赋能,如今,一款能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工作的人工智能产品“腾讯觅影”已经交出了行业性答卷。就在这个月,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阐述了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提出了“AI for Industries”(产业AI)的理念,据悉,阿里已经基于城市、工业、零售、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推出ET大脑等“产业AI”方案。

    在政策层面上,人工智能也已经进入了顶层设计。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点对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系统的规划和部署。12月,工信部印发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结合“中国制造2025”,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相关任务进行了细化和落实。

    点评:

    无需置疑,人工智能会是下一轮技术发展的核心,这是一次不可错过的机遇。不过也有观察人士指出,人工智能产业似乎正在重演互联网在2001年前后的那一轮“泡沫式繁荣”,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就明确表示:人工智能必须要“去泡沫化”。

    热词

    跨境电商

    经过多年的耕耘,由天猫国际、洋码头、亚马逊海外购、网易考拉海购、小红书等企业联合造势的“黑五”终于成了继“双11”“6·18”之后的第三大购物节。从今年“黑五”的业绩来看,洋码头“黑五”当日交易额达去年6倍,开场不到8分钟交易额达1亿元;网易考拉黑五当天销售额达去年5.5倍;天猫国际同比增长2倍;亚马逊海外购较双十一基础上增长2倍……“成绩单”非常漂亮。

    从基础设施来看,经过3年的调整,大部分跨境电商都拥有了海外直邮、保税区 (仓) 或保税进口、一般贸易等三种物流模式。以洋码头为例,洋码头目前已建成17大国际物流中心,覆盖美国、日韩、欧洲、澳洲等主流海淘目的国,配送时效平均5天。洋码头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黑五首日,韩国直邮上海的全球首单便已到货签收,全程用时19小时,美国直邮国内第一单也仅耗时55小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跨境进口电商“黑五”综合报告》 显示,受益于消费升级和政策支持,跨境进口电商越来越普及,用户群体迅速向三四线城市扩展。2016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交易规模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预计今年将达到18543亿元,中国跨境进口电商仍存在巨大红利。

    点评

    今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跨境进口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再延长一年至2018年年底,政策的延期表明了对跨境进口电商的认可和支持。事实上,跨境电商已经快速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在政策的指导下进入稳健发展阶段。

    从跨境进口电商的需求方来讲,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增多,其需求已 经从“买得到”升级为“买得好”,消费升级速度远高于国内供给侧的提供能力,跨境进口电商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中国消费者的升级需求。不过也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与精品 电商的突围,跨境电商未来的增长,也许很快就会触及“天花板”。

    热词

    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这个词2015年才刚刚被“造”出来,三年后的2017年,已经到了地球人都知道的地步。全国到底有多少辆共享单车? 央视财经曾做过数据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共享单车全国累计投放已超过1000万辆,用户数超过1亿人次。

    虽然开局不错,但共享单车的成长曲线却走了一条“抛物线”,2017年更是一道残酷的分水岭———进入下半年,包括小鸣单车、小蓝单车、酷骑单车等一大批二线共享单车企业相继退市,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只剩下摩拜与ofo小黄车对战。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大战,目前的看点已经变成了资本意志与创始团队的战争。12月10日,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谈及ofo和摩拜是否合并时表示“再打消耗战没有意义”。这已是朱啸虎今年以来第5次在公开场合建议两家共享单车企业合并了。另一边,两个创始团队却“异口同声”表示“没有合作意向”。这样的回答不但没有平息事端,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且令人期待———最终是资本意志胜出、还是创始人的初心能继续延续?

    点评:

    共享单车是近年来国内互联网创业项目 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但在资本乱局和市场乱象的多重干扰下,一段时间以来,相关企业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的各种乱象,为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共享单车2018年走势如何?业内共识是:随着市场份额的集聚,中小型共享单车企业将会加速退出,而从目前的持股情况来看,ofo与摩拜的合并也是大概率事件。人们现在更加关心的是,在大城市共享单车已经饱和的今天,整个行业如何实现可持续经营、精细化管理?

    作为“新四大发明”中的佼佼者,ofo与摩拜这两家企业今年相继在海外推出共享单车服务,让“老外”见识了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应该算是一个意外惊喜。

    热词

    无人业态

    将2017年称为“无人业态元年”,一点都不过分。

    无人业态的第一波热潮开始于今年7月。上海的“缤果盒子”因为不敌高温而意外走红;隔日,阿里巴巴无人零售店在“造物节”上高调亮相,赚足了眼球,加上当时正在筹备的F5未来商店等新闻,彻底把无人业态给带火了。

    无人业态的第二波热潮,出现在四个月以后的“双11”。这一次,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出动了:京东一口气推出无人超市和无人便利店两款产品,苏宁则率先在五角场开出了首家无人店,据透露,开业一个月来,累计接待人数超过8000人,客单价100元左右。阿里巴巴虽然没有实质店铺的落地,但无论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还是在“双11”期间,都会拿出天猫无人超市“秀”一把。

    随着无人零售的推进,更多民生、服务领域的无人业态也纷纷落地。比如,无人货架已经彻底走红创投圈,主打无人货架的“京东到家Go”短短两三个月中已经更新了一个版本,CEO蒯佳祺透露,目前产品已经进驻了腾讯、平安金服、58同城、DHL、中软国际等企业,并覆盖了北上广深等主要一二线城市。还比如,在健身领域,沪上也已经出现了名为“公园盒子”的无人产品,打造出“社区5分钟健身社交圈”,就在这个月,公园盒子与上海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签订全面合作签约完成后,意味着这个无人业态将在上海各个社区全面落地。

    点评:

    无人业态的确很有科幻感,但迄今为止,无人业态仍然处在“秀”的状态,离全面推出还差很远,更别提收回投资成本、获得利润了。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迄今为止都没有落地无人业态的线下版;小米高管也认为,在没有找到提高效率的模式前,不会贸然开无人店。

    可以说,无人业态一定会是未来“新零售”格局中的一环,但它至少需要面对技术、成本和用户培养这“三座大山”。奢谈无人业态全面“落地”为时尚早。

    热词

    网络安全

    互联网上的“流行性病毒”今年可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席卷全球的“WannaCry”勒索病毒、卷土重来的“暗云Ⅲ”病毒、升级版“Petya”勒索病毒……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不断提醒我们,信息网络安全的威胁正在不断升级。

    随着网络空间的扩大,在其蕴含的社会、经济等价值倍增的同时,网络病毒等造成的危害也被成倍放大。《2017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安全报告》 显示,2017年1~6月,瑞星“云安全”系统共截获病毒样本总量3132万个,病毒感染次数23.4亿次,病毒总体数量比2016年同期上涨35.47%。有估算表明,2016年,因诈骗信息、资料泄露等原因,国内6.88亿网民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企业和一些个人掌握了过去只有政府机构才拥有的公民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与此同时,用户数据和个人隐私也面临被泄露与侵犯的危险。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起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公民的个人隐私数据保护遇到了严峻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汽车、智能家居、机器人等全世界的智能设备连在一起,网络成为控制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一旦遭到入侵,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带来人身安全的挑战。

    点评:

    网络安全必须具备“大安全思维”———我们要面对的不再是孤立的数据泄露、病毒和木马侵袭,而是事关社会安全、城市

    基础设施安全、甚至人身安全的各种危胁。

    面对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单单依靠政府部门、企业的力量,显然无济于事,只有各个网络利益相关者、包括网民共同参与和通力协作,才能更好地破解网络犯罪治理难题。

    热词

    内容付费

    曾经的互联网“免费午餐”理论终于打了自己一个巴掌,新晋崛起的趋势叫做“内容付费”。一夜之间,互联网上的内容全都收费了,视频、音乐、音频,小说,甚至连回答一个网友提问都要靠买的。

    从免费到付费,天平的变化看似有“洪荒之力”相助,但趋势的改变绝非一蹴而就,背后映射的,是中国互联网多年经历的深刻改变。这其中有几个要素,第一是版权,还记得几年前搜狐张朝阳振臂高呼的“维权运动”吗? 在多年的盗版横行后,包括视频网站、音乐网站等大都以肃清了版权问题,加上自制剧的发展,差异化给了付费的土壤。

    第二个要素是行动。2015年6月,视频网站爱奇艺忽然公布其月度付费VIP会员数已达501.7万,随后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优酷视频迅速跟进,把整个视频网站带入会员时代。9月,知名移动应用数据和分析平台App Annie发布的 《亚洲在线视频应用报告》 显示,2017年上半年,亚太地区热门在线视频应用收入高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在线视频应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PPS、斗鱼这五家排名靠前的在线视频应用,其收入同比增长了185%,高于日本7倍多。

    第三个要素是人群的变化。“70后”的习惯是买盗版碟,“80”后的习惯是下载,但到了“90”后和“00”后,付费已经变成了一种消费习惯。

    点评:

    内容付费讲究“借势而起”。从目前的格局来看,视频、音乐、小说和音频凭借各自的版权优势,基本已构筑起内容付费的生态,从专业数据也可以看出,这几个领域的用户买单量都呈直线上升趋势,随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优质内容“付费获得”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付费生意都红红火火。比如,知识付费在2016也曾是热点,但去年的一些“网红”、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却在年底默默关了几个频道,理由是“太忙没有时间打理”……在经历了一波由资本引领的“狂奔”之后,内容付费行业接下来也许会进入一段低谷期。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