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6
文汇教育

改革蹄疾,迈向更高水平教育


    盘点今年的上海教育,不难发现,无论是基础教育领域还是高等教育领域,都亮点纷呈。对高校来说,“双一流”的启动要求大学进一步实现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上台阶、上水平,而正在启动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则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而在基础教育界,从新高考开考,出台“组合拳”规范教育培训市场,到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弘扬职业教育精神……上海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着力优化教育生态。

    “双一流”名单公布

    今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 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42所大学成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高校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总计确立了465个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由此,中国高校发展迎来新阶段。

    在上海,14所高校跻身“双一流”名单。其中,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入选;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入选。

    “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快“双一流”建设。今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据教育部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

    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认定上,主要有两大战略考虑:一是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增加建设动力,特别是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的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根据名单,入选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高校,36所入选A类,6所入选B类。42所高校中包括39所985高校,还包括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3所非985高校。

    课程思政改革

    今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走进上海的高校,很多人会发现,思政课正迎来可喜的变化:曾经的“点名课”,如今一门门地开始脱胎换骨,成了“网红课”。可以说,这也是一年来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起始于2014年。而在去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出台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今年,“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全市已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给予每校20万元至15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连续投入4年。

    高校的课程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思政课,一类是综合素养课(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还有一类是专业课程 (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是在第一类思政课外再增开一门思政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同时充分发挥这三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说,要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倡导所有老师都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切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标签化取向。

    以复旦大学为例。今年6月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试点,该校依次推进了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

    眼下,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大学应运而生。复旦有 《治国理政》、上海交大有 《读懂中国》、同济大学有《中国道路》、上海大学有 《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华东政法大学有 《法治中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有 《智造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有 《人文中国》 ……在全市高校,“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已达60多门,这正是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的重要成果。

    把抓好思政工作摆在优先位置,上海各高校今年都加大了对思政工作的投入。围绕思政教育,优质资源正形成渗透效应。就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当天下午,上海15位高校领导、200多位思政课骨干就十九大精神进思政课进行集体备课;10月末,上海所有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负责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围绕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所有专业课程教育教学开展专题培训;12月4日起,全市40多位高校优秀辅导员走进61所高校进行全覆盖巡讲。让高校教学回归育人本原,增强价值引领,据了解,上海正在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有望作为“样板”,对全国形成辐射效应。

    新高考启动

    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也是“新高考元年”。作为两大试点省市,上海和浙江启动全新的高考方案。教育部表示,新高考在上海和浙江试点成功落地,且经评估已取得成功后,年内还有4个省要开始试点。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发布,确定上海市、浙江省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 (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据。很快,两地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在上海,今年6月7日,5万余名考生分赴全市19个考区的99个考点,参加新高考。在这一届考生身上,一个和过去很大的不同是,“文科生”或“理科生”的标签没有了。

    新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的全新评价录取制度。表现在考试科目上,新高考实行“3+3”。也就是说,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除了考试科目上的变化,取消传统的文理分科,新高考制度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一系列的。在招录方面,上海实行考后填志愿,且以“院校专业组”作为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每位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选择24个“院校专业组”。“院校专业组”由在沪招生高校根据不同专业 (含专业或大类) 的选考科目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置,一所高校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须相同,同一“院校专业组”内专业可调剂。

    可以说,在打破“一考定终身”,改变传统高校招生“只招分,不招人”的问题上,新高考有了实质性的破题之举。而迈入新高考时代,上海的高中教育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新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下,今年的高考生从一进入高中开始,他们就被要求学会主动选择。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长,再对照报考高校提前发布的相关专业的招考科目要求,最终选出参加等级考的三门科目,本届考生第一次有机会体验“6选3”的选考模式。为了提供相对应的教学,沪上高中推出了包括“走班制”在内的多种教学改革,大量的研究型学习和科创活动开始进入高中教育的培养内容。

    可以预见的是,上海和浙江两地率先开考的新高考,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成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规范教育培训市场

    2017年,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话题,持续了整整一年。

    “大家都深深感到,孩子们太苦了。孩子们的上课时间、做功课时间,远远高于大人上班时间。”早在今年初的上海“两会”上,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就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其中,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是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上海市教育、工商主管部门会同民政局、人社局等对全市教育培训市场进行排摸调查发现,上海目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近7000家,其中“有证有照”的约占四分之一,“有照无教育培训资质”的体量最大,“无证无照”的有1300余家。而在这部分“无证无照”的机构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学科类和学科延伸类培训的达500余家。

    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以“依法规范、分类施策、稳慎有序”的要求,聚焦重点,精准施策,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规范民办学校办校秩序、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内部教学秩序,推动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

    今年7月,上海开启了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的序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学科类和学科延伸类培训的502家“无证无照”教育培训机构陆续进入关停阶段。

    全市各区的工商、教育等行政部门共同印发行政指导书,对区域内有照无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规范和整治,具体的要求是:不再招收新生,逐步减小办学规模;自行撤除教育培训相关广告;继续按照已有服务合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再对现有学员续班续费;在继续完成对现有学员培训的过程中,从教育教学内容、从业人员资格、办学场所安全等方面予以规范。

    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消息一出,由培训机构主办的各种学科类竞赛“坐不住了”。早在今年2月,素有上海“奥数四大杯赛”之称的比赛就发生了变化———“小机灵杯”数学竞赛宣布停办;“亚太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更名为“52数学能力测评”;上海青少年思维能力训练活动组委会也将不再举办“中环杯”数学思维能力竞赛。进入12月,英语、奥数等多个学科竞赛也陆续宣布停办。

    教育牵动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和城市未来,义务教育更事关社会公平正义,教育培训市场规范已成共识。据悉,上海还将从完善教育培训市场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审批和监管,制订培训机构从业人员资质标准等方面着手,对开办条件、师资、场地、教材以及广告宣传等作出规定,增加管理力量,将教育培训执法纳入各区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教育培训市场规范有序、健康良性发展。

    统编教材启用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小一新生和初一新生用上了教育部统编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这套教材从2012年3月启动编写,历时五年编写完成。在上海,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小一新生也启用了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

    早在今年5月,上海市、区两级语文教研员全员参与了教育部统编教材的相关培训。8月,全市6600多名在新学期与统编教材“见面”的语文教师也已经完成了相关的培训。

    一些老师发现,新教材课文数量有所减少。比如一年级 (上) 原来共41课,包括汉语拼音13课、识字8课,另有课文20篇;新教材共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为8课,识字则增加到10课,另有课文14篇。但课文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在新教材中,几个板块的内容经过调整,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也更有效。

    以前,孩子刚上小学就学拼音,因为难度大,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可能会受影响。新教材调整了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先识字,再学拼音。

    在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篇目有所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选古诗文129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0多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达到132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 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表示,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只有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新教材也才算真正取得成功。

    在上海,为了迎接统编教材的使用,市教委教研室研制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学基本要求”。这些教学基本要求不仅对教学的内容作出规范,还对教师如何开展教学、评价以及如何进行教研活动都有具体指导。此外,市教委还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了融入上海教育文化元素的配套练习册。

    武亦姝诗词大会夺冠

    2017年,文化综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 第二季掀起了全民诵读经典古诗词的热潮。2月7日的总决赛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从容应对挑战,最终一举夺魁,斩获总冠军。

    事实上,在第一次亮相荧屏时,武亦姝的表现便令人难忘。在此前的比赛中,她曾以本季“个人追逐战”最高分获得者的身份进入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在与上期擂主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围绕“月”字吟诗时,她脱口而出 《诗经》 中 《七月》 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不仅把对手说懵了,更令评委和观众露出惊喜之色。

    一名“00后”高中生缘何拥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武亦姝表示,她从六年级开始与诗词正式结缘。在她心里,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正是旷日持久、一点一滴的浸润和积累,成就了她如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除了诗词以外,武亦姝也毫不掩饰对汉服、云锦、缂丝等蕴含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事物的喜爱。她每年会推出自己的汉服摄影合集。

    “武亦姝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这样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通过这档节目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人们纷纷拿起书本,静心品味着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好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怀。更有观众表示,孩子看完节目后,开始主动背诗了。

    世界技能大赛摘金

    2017年10月,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教师杨山巍和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 (上海市园林学校) 园林设计专业学生潘沈涵分别摘得各自参赛项目金牌。这是上海职业教育在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为上海勇夺金牌的两位选手,全部来自上海的中职学校。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奥林匹克”,每两年一次的该项大赛犹如镜子,照出上海乃至中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近年来,沪上中等职业教育的探索成果颇丰。比如,沪上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时,许多走上了校企合作的路子。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将市场最新的技术和产业动态带给学生,学校教师进入企业,接触一线真实的生产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沪上中职学生实现了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上海还积极探索“双证融通”试点,即中职校学生毕业时,不仅能够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还能同时获得技能等级证书。

    2010年和2014年,沪上职业教育还分别探索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之路。经过5年或7年的学习,中职学生可以完成高中乃至大学本科的学习,搭建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这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都为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描绘了更加宏伟的蓝图。

    上海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仍在加快,未来会有更多的“未来工匠”从职业院校中走出。对今年获得金牌的两位中职师生,上海将各奖励人民币50万元,晋升他们为高级技师。同时,授予他们“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金牌选手杨山巍也因此获得本市常住户口的落户机会。而在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宣布,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各奖励人民币30万元。

    四年后,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即将在上海举办。两位金牌选手是青年技能人才中的“领头羊”,未来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将带动更多青年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推动上海技能事业取得更大进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