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XR15
文汇学人;纪念

王进珊先生的学术交往


王进珊先生老年时期照片,摄于1994年。
王进珊先生批注《论语会笺》
王进珊先生青年时期照片,1933年摄于上海。
王进珊先生中年时期照片,摄于1965年。
顾颉刚致王进珊信
施蛰存致王进珊信
朱东润致王进珊信

    吴敢

    王进珊先生是学者型的作家,才子型的学者,历经坎坷的教授,擅长副刊的编辑,是一位不失赤子之心的老人。

    今年是先师王进珊先生百年诞辰。写这篇文章,要先概述一下他的人生。

    王进珊(1907年10月24日—1999年1月30日),江苏省如皋市人,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江苏省民革第四届委员会顾问。1926年毕业于南通师范,次年9月考入中央党务学校第一期,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北伐宣传队。1928年因参加国民党改组同志会遭蒋介石密令搜捕,逃亡上海,后辗转镇江、苏州、江宁、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文艺活动,结识大批进步作家。1929年加入民众剧社,任秘书,“九一八”事变后曾主持江苏省省会反日救国会,赴南京面见蒋介石,要求出兵抗日,再次遭到迫害,弃职还乡。后主编《江苏商报》文艺副刊及《京江晚报》副刊《睡莲》。1933年9月至1934年6月在江苏反省院任训育员时,签署释放了一批革命进步人士。1938年到重庆后,历任艺文研究会编译委员、独立出版社文艺编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编辑专员、教育部第二社会教育工作团视察员、中央政治学校教授、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专员,先后主编《文艺丛书》《文艺月刊》《文艺先锋》半月刊等,并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3月1日,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签发副教授证书,1946年6月10日,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签发教授证书。抗战胜利后,历任《申报》副刊《春秋》主编、《文学》主编、教育版主笔、《申报》馆资料室副主任,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上海文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组主任,迁沪的南通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上海法商学院、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市美术馆筹备处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建国后,历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编辑、上海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5年因遭人诬陷,被江苏省公安厅逮捕审查,此事因江苏方面事先未与其任教的复旦大学通气,致使一年以后先生无罪释放时,复旦方面不再接收。他被改派至无锡市江苏师专任教,后成为徐州师范学院(今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与吴奔星、廖序东教授等为该院中文系建系元老之一。先生因1955年事,在社教运动中被强迫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更是在劫难逃,受尽磨难,直至1978年5月方始恢复工作。1978年9月,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成为全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

    王进珊先生创作发表的话剧剧本有《双照楼》《柳暗花明》《日月争光》《金缕曲》《晚香玉》《破棉袄》《盐的故事》《渔樵耕读》等8部;戏曲剧本有《万花楼》《情探》《吹箫引凤》《晴雯》《活捉王魁》等5部;散文集有《山居小品》,收录抗战时期的散文20篇;古代文学作家评传有《〈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爱国诗人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爱国诗人陆游》等4部,整理编校著作有《六朝事迹编类》《〈申报〉文艺副刊编校丛录》等2种;晚年又筹划完成了30万字的学术著作《戏文叙录》,收入王秋桂主编之“民俗曲艺丛书”。2000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王进珊选集》三卷。

    王进珊先生是学者型的作家,才子型的学者,历经坎坷的教授,擅长副刊的编辑,是一位不失赤子之心的老人。

    因为历任报刊副刊主编,先生广交文友,与郭沫若、卢冀野、戴望舒、余上沅、施蛰存、臧克家、陈白尘、田汉、洪深、章士钊、于右任、阎折吾、田仲济、董每戡、谭正璧、陈瘦竹、宗白华、赵景深、刘开渠、凤子、谢冰莹、沈从文、林庚、孙望、陆侃如、冯沅君、茅盾、老舍、黄芝冈、李长之、徐悲鸿、徐中玉、郑逸梅、蒋星煜等先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情谊。平反后,与顾颉刚、朱东润、匡亚明、贾植芳、施南池、卜少夫、赵清阁、吴奔星、陈多、吴新雷等先生交往颇多。

    先师遗存一批故交书信,兹依年齿叙录部分如次,以管窥先师的学术交往。

    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顾颉刚(1893—1980)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他应毛主席、周总理之托,负责校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顾颉刚先生历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上海学院教授、复旦大学教授等,是先师故交,其时过从甚密。存信写于1978年5月15日,其时先师刚刚平反,可见他们恢复联系速度之快。

    著名戏剧理论家洪深(1894—1955)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奠基人之一,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文化部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副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先师1982年写有一篇《洪深先生的一篇文章和两封信》。洪深先生那篇文章刊登在1947年1月1日《申报·春秋》,题目是《话剧的倒退两步与迈进三步》,当时的《春秋》主编正是先师。1948年洪深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曾排一出话剧《大凉山恩仇记》,并携剧到上海演出,先师对他多有帮助,洪深先生返回厦门大学之后给先师一信云:“进珊先生吾兄:《大凉山恩仇记》上演,多承介绍,至感至谢!以后如有机会,尚祈鼎力吹嘘。弟已回厦,头痛又发,奈何?!专此,即请撰安。弟洪深启,三七,五,十六。”

    上海文史馆馆员郑逸梅(1895—1992)是小品大家,素以“报刊补白大王”闻名于世。郑逸梅先生曾在上海编辑《华光半月刊》《金刚钻报》,与先师互相约稿,自然久有交往。先师虽然书画兼擅,但尤喜以画赠友。所存一信写于1984年5月12日,该信即郑逸梅先生收到先师赠画后的回信,信中终生笔耕不辍的志趣与老年孤寂之情,均跃然纸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1896—1988)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华文史论丛》主编等职。先师收有其题赠的四尺三开条幅多幅,可谓珍品。一封写于1983年1月15日的信,是对先师询问的回答。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时已经获得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其首届研究生7人(其中即有先师所招收的2名,即在下与邓瑞琼师兄)已于1982年毕业。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先师询问的原由,但朱东润先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一览无余。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景深(1902—1985)是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研究专家,历任北新书局总编辑、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名誉主席等职。赵景深先生是在先师编

    辑的报刊上发表文章较多者之一,其一生主编和参与编辑过的刊物和报纸副刊也有几十种之多,与先师又曾为复旦大学同事,关系自非一般。存信写于1979年3月16日,内容是关于研究生培养。当时先师正准备招收首届研究生,依先师办事周到的习惯,他写给赵景深先生的信应是多方询问。从信中可以看到,赵景深先生以己为例,有问必答,不厌其烦。

    著名文学家聂绀弩(1903—1986)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的战斗杂文大家。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先师与聂绀弩先生有着相似的经历,相处感情自当异常融洽。 一封写于1979年的信,为聂绀弩夫人周颖所写,其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蛰存(1905—2003)是中国最早的“新感觉派”代表,1932年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从事小说创作,又相继执教于多所大学,与先师学术经历相仿。1985年6月施蛰存先生邀请先师为硕士研究生宫晓卫的学位论文审阅人与答辩委员会主席,安排至为周到。他们关于先师昆曲剧作《晴雯》的讨论,已是曲家文献。

    南京大学原校长匡亚明(1906—1996)是一位老革命,晚年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其主持编写的大型学术丛书“中国思想家评传”,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项目。其亲自承担撰写的《孔子评传》是其中的一部核心著作。我手头收集有6封他在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的过程中与先师的信函。先师在受迫害期间曾反复研读《论语》,一本正中书局1943年出版的徐澄宇编著之《论语会笺》被先师批得密密麻麻。从信中知道,匡亚明先生对先师很为器重,在《孔子评传》撰写过程中,几乎所有章节都曾寄送给先生阅正。

    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陈白尘(1908—1994)历任上海市文联秘书长、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其主持建立的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从他与先师通信中知道,他们的交谊至少可以追溯到1929年。其后先师多次将剧作送请陈白尘先生探讨,因系至交,陈白尘先生有时直言,如说《活捉王魁》“难入时人之目”云。他们都是匡亚明先生的挚友,自然又增进了一层友谊。陈白尘先生的夫人金玲与师母唐采湘亦是好友。

    复旦大学中文系原主任贾植芳(1915—2008)1955年也曾入狱,在上海市第二看守所监禁十年,1966年释放后又在复旦大学印刷厂劳改了13年,1978年9月平反,1981年1月恢复工作。贾植芳先生与先师曾为同事,又有着相似的经历,自然格外亲切。《契诃夫手记》是贾植芳先生的代表性翻译作品,很受读者喜爱。著名戏剧教育家、中国话剧先驱余上沅(1897—1970)先生解放后1959年前在复旦大学任教,从信中知道他们也是至交。

    我手头收有施南池先生(1908—2003)致先师的13封信函,是先师留存的故交信函较多的一例,仅次于蒋星煜先生(17封),与卜少夫先生(12封)、赵清阁女史(9封)、吴新雷先生(7封)均列前五位。施南池先生1928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历任上海美术馆筹备处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书、画家。先师亦是多才多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与施南池先生应是志趣相契。先师每有创作,诸如《〈申报〉文艺副刊编校丛录》《活捉王魁》等必奉请施南池先生斧正。

    《申报·自由谈》主编卜少夫(1909—2000)历任重庆《中央日报》副总编辑、南京《中央日报》总编辑、上海《申报》副总编辑,与先师系申报社同事,又都是副刊主编,而且《申报·春秋》因为先师所约撰稿人多为进步人士,其中还有不少共产党人,受到陈布雷的训斥,并将《申报·春秋》合并给《申报·自由谈》,因此他们之间多有往来。上海解放后,卜少夫先生转任香港《新闻天地》杂志社社长,直至先师平反才恢复了联系。1990年10月5日,为《新闻天地》纪念出版47周年而印制新年特大号事,卜少夫先生向先师约稿,先师旋即写有一文《卜少夫的金圣叹条幅》。

    南通师范学校由张謇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之一。上海市委第一任秘书长刘瑞龙(1910—1988)是先师同班同学。刘瑞龙先生后奉调北京,先师写有一篇《遗忘的往事》,内中讲到 1981年8月自己平反后不久,刘瑞龙先生即约他到北京畅谈往事,说他是我党早年朋友、解放前为党做了不少好事云云。

    国际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周策纵(1916—2007)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和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主席、国际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会主席。周策纵先生抗战期间在重庆曾先后主编《新认识月刊》《市政月刊》《新批评》等刊物,并担任民国政府职务,与先师相仿,两人亦有交往。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蒋星煜(1920—2015)是《西厢记》研究专家,先师后来编辑出版《〈申报〉文艺副刊编校丛录》时曾以蒋星煜先生《王进珊与〈申报·春秋〉》为代序。蒋星煜先生是我硕士论文的答辩委员。先师保存的蒋先生的信件,多是当年答辩前后的往来信函。先师与蒋先生1940年相识,当时先师是《文艺先锋》主编,蒋先生初出茅庐,先师曾频频向蒋先生约稿,对蒋先生助益颇多,他们可谓亦师亦友。后来先师编著《戏文叙录》,蒋先生帮助亦甚多。

    还有两位也参加过我的答辩,一位是陈多先生(1928—2006)。陈先生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上海戏曲学会会长等职,是著名戏剧艺术教育家。2005年1月为申报徐州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与古代文学博士点,校方派遣我和赵兴勤兄去上海找该专业方向专家请益,1月17日晚在棠柏宾馆昆明湖厅举行座谈会,陈先生与齐森华、叶长海、赵山林、俞为民、李祚唐、黄保华诸先生均为所请嘉宾。会间,陈先生还在回忆在徐往事,言谈之间,颇多感慨。

    另一位是吴新雷先生(1933—),吴先生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昆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著名昆曲研究家。吴先生曾协助匡亚明先生处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室日常事务,因此与先师交往颇多。先师每有事端,不论是学术方面的,还是事务方面的,总给吴先生通报,吴先生也总是尽心尽力代为筹划。因为先师、吴先生和我都在江苏省工作,在三位座师中间,我与吴先生也是请益最多。吴先生爽朗率真,语言与笑声总是连环相间,往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使人至感亲切温馨。

    本文仅据先师遗存书信撰写,挂一漏万,错谬难免,敬请方家教正。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