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7
教科卫;专题

主动服务临港地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上海电机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设立一年,首批试点成效初显———

走特色办学路,开启智能制造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主动服务临港地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上海电机学院按照“世界走向、国家战略、上海引领、地区承载”的要求,立足智能制造领域,顺应“新工科”建设需求,主动进行开放式办学,在临港管委会支持下,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专业合作,与上海临港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于2016年联合建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作为上海电机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首批试点,学校择优选拔60名新生,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开展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技术物流等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由中德双方联合打造智能制造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对标“三对接”原则设置新专业,产学研深度融合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发展,需要全方位协同培育从事智能化运行、维护和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上海电机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实践“以校为主、政府搭台、企业融入、国际合作”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

    根据临港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上海电机学院建设了一批能够适应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能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新专业,在修订传统制造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全新培养方案付诸实践。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新增电机电器智能化、电子封装技术、再制造技术与工程、物联网等智能制造新专业。按照“专业设置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人才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能力要求”的“三对接”原则,学校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在建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3个、上海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8个,涵盖全校6个学院,已成为本市应用型本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打造“三协同模式”,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机学院自2013年入驻上海临港新城以来,积极融入当地产业和城市发展,与临港集团及当地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2016-2017年,上海临港管委会连续两年以智能制造专项的形式支持上海电机学院开展中德合作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实验探索。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特色办学之路,积极深化长三角学地企合作,重点发展智能与装备制造学科群,各大区域产业引擎企业积极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他们在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重组、实践教学的支撑以及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等全过程、全方位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还与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共建大型铸锻件技术研究服务平台等,与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已构筑起了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近年来加强了与德资企业的合作,如与西门子风力发电、戴姆勒奔驰、伦茨传动、凯士比核电泵阀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共同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重组、实践教学的支撑以及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企业均全方位参与。

    彰显“三大特色”,不断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

    上海电机学院始终重视国际交流,国际化程度高。自2002年起,学校就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结下深厚的友谊。2017年,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与上海电机学院签订新的合作协议,支持上海电机学院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共建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技术物流等专业。此外,上海电机学院还与德国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在机械电子、机械工程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上海电机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引入德国合作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中德、校企联合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更符合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在联合培养阶段,中德专家组将共同商讨确定培养方案,包括引进德国大学课程能力模块,课程标准、考核标准和网络资源等。而在此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阶段,中德专家均强调,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三大特色”:坚持需求导向,邀请来自不同企业的技术专家,开展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开启双证融通,要求专业毕业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或具有获取该证书的潜质;突出国际认证,以国际工程技术教育认证作为专业标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