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2
要闻

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昨举行,同事、学生、妻子等深情回忆———

只要国家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见习记者 李晨琰

    在复旦大学校园里,那个黑红脸庞,高大身躯,时常背着书包,始终爽朗大笑的钟扬,我们再也看不见了。以后时常在我们耳畔回响的,是他留下的话,留下的精神———

    “我有许多梦想,它们都在遥远的地方,为了梦想,我独自远航。”

    “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

    ……

    昨天下午,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党委、复旦大学党委共同主办的钟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

    钟扬的同事、学生、妻子以及采访过他的记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回忆了自己与钟扬相处的点点滴滴,讲述了钟扬为了祖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忘我奉献、播种未来的先进事迹,宣传、弘扬了钟扬的崇高精神和他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知识分子的时代风采。

    为了理想,异常艰苦的条件被他看得云淡风轻

    和钟扬共事14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金力在报告会上讲述了钟扬的为人。“他对职务和名利总是看得很轻”,“他的头脑里,考虑得更多的是社会、是国家,关注的不仅是当下,还有长远的未来。”金力说,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是钟扬心中的一个梦。为了这份理想,钟扬在高寒险恶的环境中工作了16年,而且他把艰苦的条件看得云淡风轻。

    回忆钟扬,金力和大家分享了一件“小事”:钟扬长期患有痛风,发作起来走路会一瘸一拐。而他曾开玩笑说,痛风就是痛起来要你发疯。然而每个跟着他去过野外的学生都知道,当痛风发作,腿痛难忍的时候,钟扬绝不会让学生自己冒险上山,他总是就近找根粗壮的树枝当拐杖,忍痛坚持带大家上山。

    他“最终达到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

    钟扬不仅是一位深深扎根祖国大地的人民科学家,也是绝对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好老师的杰出代表,是无私奉献的党员领导干部。昨天的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分享的很多小事,让更多人认识了那个“最终达到了令人仰望的生命高度”的钟扬。

    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是钟扬指导培养的第二位藏族植物学博士。最初在西藏遇到钟扬,他心里嘀咕:“上海来的大教授,怎么如此小气?”因为钟扬常年穿的一条牛仔裤是在拉萨地摊上买的,只花了29元。可后来他发现了钟扬慷慨无私的一面:这些年,不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的钟老师,自掏腰包给藏大师生的扶持,加起来至少有几十万元。

    钟扬的妻子、同济大学教授张晓艳在报告会上几度哽咽。她和钟扬育有一对双胞胎儿子,直到钟扬去世后,她在家整理旧照片才发现,全家最近的一张全家福竟然是12年前拍摄的。“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他一生的牵挂。我们家人商量,准备把他的车祸赔偿金全部捐出来,用于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

    此时,报告会现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很多人的眼眶,一瞬间红了。

    他就像一棵大树、一座大山,做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钟扬的衣袋总是装着很多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待办事项,每做掉一项就用笔划掉。他常常感到时间不够。但再忙,也坚持腾出大量时间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深入讨论。”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在报告会上介绍时,谈及在采访中听到学生们对钟扬的印象:他就像一棵大树、一座大山,做他的学生是幸福的。

    事实上,在钟扬去世后,不仅是复旦师生,社会各界人士都通过媒体了解到了钟扬的事迹。昨天,很多基层党员代表赶来聆听报告,都被钟扬的事迹深深感动。

    “钟扬教授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师,有温度的植物学家,他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特别让我们感动。”杨浦区青年教师宣讲团成员王艳君听完报告后,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她说,钟扬身上那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真正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学习钟扬,就是要身体力行,以先锋模范的实际行动立足本职工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