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3
城事

天文爱好者汇聚上海自然博物馆交流“追星”故事

为何仰望星空的人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沈湫莎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广场空地属于天文爱好者。上海天文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汇中学等十余家天文研究、经营单位和20余位天文爱好者在此汇聚,与公众交流他们与星空的故事,也拉近了人们与星空的距离。

    从无人问津的“冷板凳”,到人人愿意谈上几句的“香饽饽”,天文学近年来为何由冷转热,从这些天文爱好者和公众口中,或许能一窥究竟。

    天文爱好变得更有“性价比”

    以天文学为特色的南汇中学,地理老师温安林向人们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三天前拍摄的M31星系———这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大星系,距离地球254万光年。“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光,是它254万年前发射出来的,多么奇妙啊。”

    照片上星点斑驳,星系中心的光尤为亮眼,为了呈现出这样一张照片,温安林学了整整四年。他打开手机通讯录,如数家珍地说着他的哪些手法是从哪位“高手”那里学来的。在学校,他把这些知识教给天文协会的学生,在现场,他教给对此有兴趣的听众。

    “以前,我们不得不整夜守在寒风中,就为了拍到一幅好照片,随着科技的进步,爱好天文的‘性价比’变得更高了。”温安林指着另一张在云南丽江拍摄的星轨图片说。这张照片拍了2小时,由380张照片重叠而成,斗转星移被定格成一个套着一个的圆。温安林说,以前拍摄这样一张照片,人不能离开照相机,每隔一段时间按下快门,而现在有了远程控制设备,人在室内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拍摄成功。能够拿出自己的作品,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更多了。

    天文热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许多单位把观察星空的望远镜也搬到了现场,尽管是白天,但从望远镜里瞄一眼远处的景象,成了来往游客在掩饰不住的好奇心驱使下的第一选择。南汇中学搬来的是一架牛顿式反射望远镜,温安林展示的M31星系照片和另一张昴星团照片,就是用这样一台约一人高的望远镜拍摄的。

    “这台望远镜售价约为一万元,在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学校来说,申请一台这样的设备近年来也变得更加方便。”温安林说。

    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郭纲在现场展示了3000多枚天文题材邮票以及数以百计的纸币、火花、老照片、明信片等天文题材藏品,他说近年来的航天大事件增加了公众对天文的关注度,以神舟飞船、探月、落月、玉兔等为主题的纪念品也丰富了他藏品中的中国“面孔”。

    让门外汉爱上星空,让入门者进一步深入

    大学生们对天文的热爱最明显地体现在每年的社团招新上。同济大学天文协会今年招募人数比去年多了一倍,复旦大学天文协会超过400人,每次活动都热闹非凡。

    “追星”并不是光用眼睛看的,可是除了旅游式参观和让大家辨认星座,许多社团也找不到如何进一步培养天文学兴趣和思维的方法。为此,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上海天文馆为天文爱好者设计了一本小册子 《中学生天文小实验》,从肉眼可观测到的星座、太阳系入手,开启了天文学研究的入门之路。

    该书的主要编纂者、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说,其实中小学生就可以学习测光速的思路了。400多年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让两个观察者在夜间手持灯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头,通过控制灯亮灭的时间测量光速,而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测定方法———利用木卫一测量光速。事实上,如果再深入研究,不久前的“金星凌日”也可被用来测量光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大众的天文热情,让门外汉爱上星空,让入门者进一步深入。”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