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匠心,胸怀天下,这是上海市胸科医院给外界的强烈感受,也是这座医院给世界胸科学界亮出的名片。今年,正值这家医院创建60周年。
1957年11月2日,上海市胸科医院正式宣告成立。当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它在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的旧址 (北京西路361号) 创建并开业。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三甲专科医院。首任院长为黄家驷,副院长兰锡纯、顾恺时。当时,胸科医院就汇聚起原上海第一、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卫生局所属医院的一大批医学精英,黄家驷、兰锡纯、顾恺时、吴绍青、徐昌文、黄铭新、吴珏、丁果等分别担任科正副主任。
创建当年,胸科医院就被当时的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心胸外科进修基地,1988年起,它成为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学医院,1994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2004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胸科医院,2005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这里开创了我国心胸学科发展史的新纪元,也被誉为“中国心胸专科医生的摇篮”。
自建立以来,胸科医院汇聚数代人的努力,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我国第一架鼓泡式人工心肺机的研制和应用,国内首创塑料无缝人造血管、毛绒型涤纶人造血管、国内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株的建立、世界首例非血缘供体成人单侧肺叶移植术、国内首例冠脉搭桥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肺癌切除术……目前医院正承担着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等国家级、市级、校局级重点学科和临床中心的建设。
医教研一体化的全球最大胸外科中心
截至2016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年胸部手术量已突破一万例,连续多年保持全国胸外科年手术数第一,其中达芬奇机器人胸部手术数近600例,保持全国第一。经60年发展,这里已形成胸部肿瘤学科群的专科特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很大国际影响力。学科综合实力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医院 (专科)”全国第二、上海地区第一。
外国医生来沪苦学,回国后独立主刀
35岁的本多拉对上海的老师赞许有加,“这里的胸外科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有很多国际著名的导师。”
本多拉来自意大利帕尔玛,受导师引荐,他只身来到上海,为了学习并掌握胸腔镜技术。这是一种胸部微创手术,虽说在胸科医院已是“家常便饭”,但在意大利,这项技术才刚开展起来。2005年,胸科医院启动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胸心外科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在此基础上,2015年胸科医院的“国际临床教育项目”启动,已接收英国、希腊、意大利等国的胸外科医生,开展六个月到两年不等的临床学习。
本多拉是该项目的第三批学员。2016年,39岁的英国医生文森索·帕格利亚如罗就带着妻女举家来到上海,成为该项目的首个“洋学徒”。“胸科医院有着非常完整、高水平的胸外科技术,我看到了很多在英国没见过的前沿技术,比如机器人技术、多孔、单孔、微孔、剑突下胸腔镜等,切实提高了临床水平。”今年的亚洲胸腔镜教育委员会年会上,文森索在大会发言时特别谈到在上海的培训经历。目前,他已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医院胸外科独立开展肺部手术。
此外,前不久胸科医院被亚洲胸腔镜教育委员会授予中国大陆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示范中心”。由该委员会出资,将选送全亚洲的优秀青年医生轮流到胸科医院学习三个月。
梅奥诊所推荐病人,上海医生名扬海外
胸科医院的胸外科有一批“明星医生”走上了国际舞台,为同道所知,比如罗清泉、赵珩、方文涛、李志刚等。
达芬奇机器人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技术,胸科医院自2009年在国内成功开展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肺癌切除术后,又先后开展了国内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胸腺肿瘤切除术等,始终保持该项技术在国内的领先水平。
罗清泉在累计完成5000例微创胸腔镜手术的基础上,已连续两年保持全国达芬奇胸部手术最大单人手术量,世界心脏外科基金会干事、美国麻省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医生汤玛斯·贝佐拉看他做手术,连呼“你是最棒的!”
上海医生的名气很快传开,以方文涛为例,他的病人来自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有个中国年轻人得了纵隔肿瘤,跑到美国的梅奥诊所求医,结果美国医生诚恳地说:“我建议你还是回中国治疗,去找Dr.Fang (方文涛)。”
“不论是梅奥诊所,还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总院,给我们的深刻启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医学中心,其亮点不仅是临床业务量大、会看病,同等重要的是,它们还是顶尖医生的摇篮,担起培训、教育医生的重责。希望今后我们也可以讲,世界著名的胸心外科微创人才是我们培养的。”胸科医院潘常青院长说。
做强做精亚学科,让胸外学科发展更有后劲
面对越来越响亮的国际影响力,胸科医院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学科进一步做强做精,大力发展亚学科无疑是保持强大后劲的最佳选择。
“胸科医院的胸外科在疾病谱上是全覆盖的,我们不仅仅有肺癌诊治,气管、食道、纵隔外科都是我们的特色。”胸外科赵珩教授自豪地说。自2015年开始,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胸外科率先开展亚学科实体化建设。两年多来,这种激发专科特色的有效做法,已经发挥出明显成效。比如胸外-食管外科,两年内年手术总数已经跃居上海第三;建立了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为特色,与胸腔镜、消化内镜联合的食管癌微创根治手术平台,大量开展高难度复杂食管手术;其中,年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手术数超过200例,为全国第一。还有气管外科,作为中国气管外科的发源地,这一特色被极好地传承,以复杂气管疾病为主的气管外科手术数每年超过110例,始终保持全国第一。
围绕病人,医生们走到一起!———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传统
在胸科医院这个中国最大胸部外科手术中心,微创胸腔镜手术占82%以上,大部分为早期肺癌手术。胸科医院有着多年的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传统,试图告诉大家:当我们与肿瘤越来越多地正面相遇,发病不可控,但医疗是可努力的。
多学科实战解决病人问题
胸部CT显示肺部有多个结节,是外科手术,还是先放疗、内科随访,又抑或是做穿刺,以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每周,“肺癌多学科联合门诊”“肺部小结节多学科门诊”等,都会在胸科医院雷打不动地举行。这个门诊集结了放射、核医学、超声、病理、外科、内科、中医等领域的专家。围绕病人,医生们走到一起,经多学科讨论,给病人一个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我们的老前辈学科创始人吴善芳、徐昌文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就带领我们做肺癌诊治。当时国内肺癌的治疗效果不好,做的人不多,胸科医院起步很早。”胸科医院首席专家、肺部肿瘤权威廖美琳教授介绍说。就这样,胸科医院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一条肺癌规范治疗的道路与优良传统,其中,多学科综合诊治是一大特色。“每一次多学科讨论都是实战,以解决病人问题为最终目标,不要让病人往返奔走于不同科室。”廖教授常常和学生这么说。多学科理念,经过数代胸科人的传承,已经根植于胸科人的心底,成为医生们诊治准则之一。
各司其职的学科群
胸科医院的肺癌多学科诊治模式,经多年打造,形成了围绕肺癌这个疾病的强大学科群。
肿瘤治疗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那就是放疗。胸科医院放疗科主任傅小龙教授说,对不适合手术的病人而言,这是一种有效而重要的治疗方案,对可以手术的患者也可能是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法。目前,胸科医院已将放疗成熟应用于胸部肿瘤治疗,年治疗病人多达2600例。
如今,大量就诊者是体检后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因为病灶太小,不适合运用肺癌传统鉴别诊断方式———穿刺,影像诊断也就承担起更多责任。“不冤好人,不放坏人”,是放射科主任叶剑定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不能放过有恶变可能的小病灶,也不能看到结节就开刀,过度治疗。如今,胸科医院能做到肺癌手术前的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8%以上,这点在国际上都堪称不易,放射科功不可没。麻醉、病理、内镜等(亚) 学科,同样是多学科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年11000例心胸麻醉,胸科医院麻醉在心胸外科领域代表着中国麻醉最领先水平。国内率先开展肺癌驱动基因检测,为肺癌的靶向治疗指明方向,这仅是胸科医院病理科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之一。建有卫生部呼吸内镜培训基地的内镜室,近年来已经从辅助诊断科室向临床诊治开始转型,各类最高难度的内镜技术蓬勃开展。
有望诞生中国自主新药
肿瘤治疗在过去十年发生了许多革命性变化,新治疗手段频出。振奋的是,作为一家集研究、教学、临床于一体的三甲医院,胸科医院还在基因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前沿领域深度迈进。
胸科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肺癌靶向治疗的单位之一,与国际最前沿进展同步,开展基于基因检测的规范化靶向临床治疗。在临床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与肺癌基因研究相关科研也蓬勃开展。“目前,我们不仅主导了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也主导了多项国内新药研发,不久有望诞生中国自主新药。”胸科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韩宝惠教授介绍。
肺癌免疫治疗是当前国际肺癌诊治热点,胸科医院也走在国际最前沿,2015年胸科医院作为中方代表,与捷克方签订肺癌免疫治疗研究国际合作项目。2016年,胸科医院上海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牵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组学特征的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指标的构建和验证”。这是免疫治疗“国家队”项目,由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陆舜教授领衔,将推动中国药物研发的进程。
“救心英雄”,打造最专业的心脏中心
胸科医院拥有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心胸学科临床中心,致力于心脏各类疾病的新理念、新技术的倡导,积极广泛开展房颤消融技术,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技术,心脏瓣膜成形手术等。依托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这里不断加快提升临床与科研转化相结合的能力,成为卫生部首批胸心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胸痛中心建设,拉开全国序幕
胸科医院的胸痛中心在业内很出名,堪称与死神赛跑的“生命通道”。胸痛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以急性心梗为例,发病两个小时后约50%的心肌发生坏死,六个小时就有90%的心肌发生坏死。“早一分钟救治,就能挽回一条生命。”
胸科医院胸痛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按国际化标准所建立的胸痛中心,早在2012年就被美国胸痛中心协会认证。目前,已成为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中心、首批“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该中心在救治急性心梗患者的时间,平均在60分钟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最短仅为18分钟。胸科医院还将分级诊疗贯彻于胸痛中心建设,与社区医院形成实时互动的“胸科—社区”胸痛中心网络,将诊断前移至“院前”,患者从踏入社区,经历初诊、诊断、转诊、急救等,整个诊疗用时仅在一个半小时左右,远快于全国4小时的平均水平。
胸科医院还积极致力于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发展,如今,在胸科医院的积极倡导、参与和推动下,全国已有279家胸痛中心,为全国更多老百姓搭建起一条“救心保障网”。
房颤消融,连续多年为亚太地区之首
房颤是心血管疾病的顽症之一,中国的房颤患者多达1300万以上,尤其高发于老年患者,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0%。房颤不仅疾病发作异常难受,而且有诱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目前,临床上射频消融治疗是房颤诊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胸科医院是国内首批开展射频消融治疗的单位之一,早在多年前就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以往医学上治疗房颤的手段很有限,控制发作的效果也很差。导管消融治疗不仅仅可以根治房颤,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高达正常人群5.6-17倍的脑卒中发生率和高达正常人群两倍的死亡率。”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中心主任刘旭教授介绍说。多年来,胸科医院的房颤消融技术始终领跑全国,累计治疗病人数超过两万例,连续多年年治疗数病人数位居亚太地区之首。
在潜心临床的同时,胸科医院房颤中心更致力于疾病临床研究,其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国家级、市级科技奖项。此外,房颤中心努力开展新技术,基于三维标测的“零”射线房颤消融技术已在胸科医院临床广泛开展。
内外联合,联手解决病人问题
心脏疾病五花八门,胸科医院致力于打造专业、全面的心脏中心,让患者在这里可以解决各种问题,不用再东奔西跑。
2007-2016年的数据显示,胸科医院心外科累计完成超过8000例心脏外科手术,手术成功率与美国胸外科协会的数据基本一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心脏瓣膜是心脏里的单向“阀门”,一旦发生问题,造成“关不紧门”的情况,就会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对患者而言,选择修复还是换掉瓣膜,对术后的生活质量、远期寿命有很大的不同。胸科医院医生有办法把损坏的瓣膜重建到原来的状态,由于修复术最大化地保留了身体原有构造,也有医生称保留瓣叶的修复术为“绿色手术”。胸科医院心外科主任孔烨教授在瓣膜成形技术上颇有造诣。
此外,作为内外兼长的心脏中心,胸科医院致力于内外科联合的杂交手术。2014年,上海市首家一站式心血管杂交手术室在胸科医院建立并投用。这里先后完成了上海市首例应用一站式杂交技术修复急性主动脉弓部夹层、上海市首例一站式杂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填补了多项沪上心血管疾病一站式杂交手术空白。这些年,胸科医院开展了大量重要的新技术,其中,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 (DAVID手术),成为国内少数可以开展该手术的中心之一。
[胸科人的未来寄语]
以“创新、求实、医精、人和”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坚定勇立潮头的信念,秉承敢为人先的胆识,建设与上海打造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精品专科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用最精湛的医术解除病人的疾苦,目标建设亚洲一流、享誉全球的心胸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