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T1
奋楫喜迎十九大特刊;创新篇

卷首语

创新之城的光荣与梦想


    本报记者  杨逸淇

    一枝先报春消息,万紫千红次第开。

    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揭牌,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张江科学城规划编制出台,生命科学工程、光源工程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启动……上海,这座在科技创新中砥砺前行的创新之城,正以惊艳全球的科创中心建设标注着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记录着一个大国伟大复兴的自信步伐。

    (一)

    五年来,上海迈出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中央和人民的期许。

    洞察大势,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的殷殷期望中,“创新”是一个关键词: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工作时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根据上海发展实际,作出的国家战略部署。

    察势者明,驭势者胜。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反复强调,“应当从全局和战略上认识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意义。”

    (二)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如何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善于突破,上海不断迈出坚实脚步。历史在浓墨重彩中掀开新的篇章。从将科创中心建设定为市委“一号课题”,到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形成战略擘画和顶层设计;从人才“20条”到人才“30条”,直击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束缚创新的“堵点”,到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公布科创中心总体方案,规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一批大科学设施、研究机构、国家实验室;从探索更开放更科学的全新运营管理模式,到完成上海版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打通“纸变钱”的“最后一公里”……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以变革抓住机遇、用变革应对挑战,“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障碍藩篱”,陆续推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通道,将创新发展的现实方位标示得格外清晰。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正在加大力度有序推进,而满满的获得感已使人们在欢呼“创新改变生活”。新车间、IC咖啡等众创空间次第崛起,“智能审判”、人脸识别就在身边,新药物、新材料如雨后春笋……科创中心建设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

    (三)

    来华访学的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因看好上海作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增长极”的未来发展,毅然选择留在上海潜心科研。

    发展的时与势,将我们推到了创新发展的风口。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厚植创新潜力,上海必须用足用好这座城市长期形成的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开放成就上海,只有开放、开放、再开放,上海才能集聚辐射国内外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代表国家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同时,上海也具备特殊的开放先机,自贸试验区与科创中心叠加,尤其是张江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双自联动”,浦东新区已然成为深化创新领域各项改革的宝贵试验田。

    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上海一批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有165名两院院士、6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有20.9万名研发人员,绝对量上与意大利、加拿大总体持平。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新形势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才,更需要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和方方面面的专家。

    (四)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已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参与世界科技合作,需要一批科技高地、中心做支撑,上海责无旁贷。———到202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这是上海科创梦的美丽愿景,更是赢得未来的战略选择。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科创中心建设是建百年大厦,既要有“四梁八柱”,也要有“千砖万瓦”。上周五在上海主会场启动的全国“双创”活动周,正见证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澎湃力量。

    上海,被国外学者视为“现代中国的缩影”。今天,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背负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处于创新宝塔尖位置”的上海,正以新的作为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