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3
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专题报道

“智能借书柜”解决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把图书馆建在每个市民身边


    ■本报记者 徐晶卉

    长阳创谷的主展区,出现了一排书柜,长得有些像社区里的“丰巢”,只是每个“单间”更窄,只容一本书的空间。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把藏在杨浦图书馆里的书“调拨”到这里,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完成取书和还书的工作。

    这个书柜名为“信用智能借书柜”,目前已经在杨浦区的五个点落地。在宝地广场,刘先生从超市买菜回家的路上就完成了借书的流程。“昨天下午,我在支付宝上预定了书籍,今天上午书就送到书柜了。”他告诉记者,家与图书馆有些距离,加上工作繁忙,借书证用了几次就“束之高阁”,而现在,“我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取还书,还不用担心图书馆的开馆和闭馆时间”。

    杨浦区图书馆馆长潘立敏告诉记者,在杨浦区图书馆里,周一到周五进出的都是退休人员,只有周末时间才能看见年轻人的身影。真的是年轻人不愿意借书吗? 事实并非如此。

    发现了“痛点”,有图书管理员“异想天开”:能不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图书馆建在每个市民的身边?

    没想到,这个创意被杨浦区政府采纳并快速立项。在建立“信用智能借书柜”的过程中,图书馆又遇到了难题———在传统的图书借阅流程中,读者需要跑到图书馆,交一笔押金,拿一张实体卡,在“信用智能借书柜”中,是否也需要那么繁琐的手续? 最传统的图书馆与最现代的互联网企业支付宝展开了“脑力激荡”,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如果市民的芝麻信用超过600分,那么就可以跳过押金环节,直接进入“免办证、免押金、线上借、送上门”的信用借书模式。

    创意变成创新,年轻人也回来了。负责智能柜解决方案的谢晓阳告诉记者:“我们监控发现,绝大多数用户都是20岁到40岁的年轻人。”他透露,未来两年,“信用智能借书柜”将进入杨浦区的各个社区、高校以及科创园区,让书香真正飘进“15分钟文化圈”。

    城市在有机更新的过程中,创新是提升城市服务颗粒度的“魔力因子”,它存在于城市的任何角落,能与任何传统行业碰擦出火花。以图书代表的传统公共文化行业,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城市公共文化体系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再次回到年轻人身边。也许这种改变,就是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一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