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3
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专题报道

“百里挑一”做科研 “百发百中”谋转化

中科院一系列从创新到创业的成功案例亮相“双创周”


在“双创周”中国科学院展区,观众与云端智能机器人互动。

袁婧 摄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者按

    上个周末,上海哪个地方人流量最密集?答案是“双创周”主会场。

    君不见,一大早,长阳创谷门前排起了长队,热度远超“网红店”;君不见,大手牵小手,一起探访双创周,高深的科技,小朋友们却看得兴致勃勃。这是一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动人画卷。

    观众兴致盎然,“双创周”更是带给他们一份满意的体验。在这里,入围上海主会场的153个双创项目,是从全国近年来“双创”成果中遴选出来的,每一个双创项目,都诉说着一段敢为人先的故事。

    在这些项目中,除了大型互联网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还有很多初创公司。这些高新科技企业,大多成立不超过五年,却已经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这些高新科技企业,很多创业者都拥有令人羡慕的学历,在海外担任一定管理职务,却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回国创业这条路,要给人生一个新的可能;这些高新科技企业,很多双创成果都是第一次露面,给了“双创周”一个惊喜。

    今天,本报就撷取了“双创周”上几个有意思的项目,来听听研发人员或创始人的精彩故事。

    一辆汽车只有乘客包厢,没有驾驶座? 三四克拉的顶级大钻石可以随心造? 液态金属可以将集成电路直接打印出来? 中国科学院在今年“双创周”展台上展示了大大小小几十种产品。每一种产品都是一个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果实,在这些果实背后,是中科院系统各研究所为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

    如果说,做科研是“百里挑一”,那么科研成果产业化就要做到“百发百中”。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张波说,营造从创新到创业的生态环境,能让更多实验室成果尽快造福社会。

    晶莹璀璨的人造钻石,在一派硬科技的展台上,十分吸引目光。在它旁边,则是金刚石刀具。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带来的这两款展品倒也并非罕见。然而,过去中国要制造这类产品,只能依靠进口国外生产线,而此次这批展品则完全实现了“中国制造”。

    宁波材料所技术转移部主管郜雪介绍,这是该所多年坚持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众多成果的一部分。今年6月,该所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并将新材料作为自己的专业特色。“石墨烯、锂电池、新能源等,是我们目前的主要方向。”她说,为了让成果转化更顺畅,宁波材料所还在尝试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所里允许整个科研团队离岗创业,曾有一个七八十人的燃料电池科研团队集体“下海”,宁波材料所仍然开了绿灯。

    在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的展台上,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十分惹眼:只有乘客的沙发座,没有驾驶员的座位。原来,这辆车可以通过车内外的多个传感器和屏幕,实现自动行驶。自今年1月发布以来,这辆车已在广州白云机场、杭州来福士广场试运行,并获得2017年世界红点设计大奖,也是无人驾驶类首个获此荣誉的“中国智造”。金属可以像墨水一样打印,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就完成一张电路图的打印;血管成像仪利用尖端的光学影像技术,可以给出患者血管的精确位置,针扎在哪里、扎多深,都一清二楚。这些项目都有同一个投资人———西科天使基金。这是一个由西安光机所建立的产业化基金,主要目的是探索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迄今已投资190多家硬科技企业,其中七家在新三板挂牌。这是研究所从资金链角度打通成果转化链条,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的一次尝试。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则展示了倾力打造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传统研究所通过科研,产生源头创新的成果,而由该所联合各方力量创办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则是一个技术孵化平台,使实验室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最后再由新微集团提供资金支持,使发展成熟的技术迅速走向市场。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