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9月10日 星期日
1
要闻

卢湾中学“串门”授课改写“单枪匹马”的传统教学模式——

跨学科思维在“无边界”校园碰撞


学生正在上信息学拓展课o

(卢湾中学供图)

    ■打破学科、学段、课堂、校园的边界,是为了让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孩子嗅到未来的气息

    ■推倒围墙,家校才能形成良性的合作互动,当教育资源叠加到最大值,学生、家长、教师都能获得多元的生命体验

    ■本报记者 朱颖婕

    在黄浦区卢湾中学教学楼二楼,有一间人气爆棚的办公室,课余时间,老师们总爱围坐在一张张圆桌旁,呷一口咖啡,聊一会儿天。只是,他们的谈话内容有些“奇怪”———张老师,我最近要教 《枫桥夜泊》 了,到时候你能不能用“声的传播”知识解释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 徐老师,我下节课要总结“秋天的诗词”,你能不能来做个演示实验,剖析一下叶片失绿的原理? 你没有听错,在这里,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时时上演,近20门由各科教师“串门”授课的“无边界课程”由此诞生。

    肇立于1953年的卢湾中学曾是一所完中,1999年,初中部从中分离,之后又相继与弘德中学、陕西中学合并,才有了如今的卢湾中学。经过五年多的改革探索,“无边界”这一概念已渗入学校的育人理念。

    用校长何莉的话说,“我们之所以打破学科、学段、课堂、校园的边界,是为了让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孩子嗅到未来的气息。”

    消除学科壁垒,让孩子的思维主导课堂

    对刚刚升入九年级的魏九德来说,2017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继今年3月获得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初中组一等奖后,这个暑假他又代表上海中学生参加了沪港台青少年IT夏令营。从“一张白纸”到“编程达人”的转变,要归功于学校开设的一门“无边界课程”———信息学。

    魏九德提到,在这门拓展课上,学生们来自各个年级,所学科目涉及计算机、物理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知识难度从初中一直跨越到大学。当学段、学科、知识跨度没有了边界,一切皆有了可能。

    在卢湾中学,这类“无边界课程”还有很多。比如,语文老师吟诵着汉乐府《江南》,音乐老师和舞蹈老师在一旁配乐、伴舞,共同勾勒出一幅“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古典画卷。又比如,语文老师讲授着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知识,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同堂演示脸谱绘制和京剧唱腔,带领学生走进绘声绘色的曲艺世界。当学科、课堂、学习路径没有了边界,知识才真正开始流动和贯通。

    何莉表示,看似泾渭分明的各学科间其实存在不少“知识交叉点”,“串门”授课一方面改写了“单枪匹马”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内容和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激发出更多思想火花,而师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我们希望主导课堂的不是老师,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孩子们的思维。”何莉说。

    推倒围墙,家校合力育人

    “无边界”的创意还改变了家校合作模式。在卢湾中学,家长也是课堂的“常客”,他们有时是讲台下的学生,在亲子课程中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人父母;他们有时是讲台上的老师,结合自身的能力特长为课堂带来了更多可能。“学生、教师、家长,三人为众,家校互动合作,育人就多了一份力量。”

    目前学校面向所有家长,组建了校园保障、课程服务、社会资源、智囊讲师等四支志愿者队伍。家长王君就是一位优秀的课程服务志愿者,她开设的“气质学堂”课程深受女孩子的喜爱,连老师们都纷纷慕名来听课。她介绍,这门课程每周一次,共有14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礼仪、形体、气质和实用英语。王君感慨地说:“我曾经留过学,但后来一直在家做全职太太,没想到现在,我还能站上三尺讲台,过一把教书育人的瘾!”

    为了帮助家长胜任“教师”这一身份,学校会定期对他们进行各项培训,比如,组织家长听课观摩、为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专题课、组织家长沙龙等。

    何莉说,过去,作为学习场所的学校和作为生活场所的家庭中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但事实上,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育人意义是缺一不可的。“推倒围墙,家校才能形成良性的合作互动,当教育资源叠加到最大值,学生、家长、教师都能获得多元的生命体验。”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