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门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有一群教师,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给青年学子作为毕生事业。这门课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群教师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海推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努力让大学生爱上思政课。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杰出的思政课教师代表。
他们信仰坚定,坚持传道者先得道,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学力行;他们的课堂充满魅力,始终关注学生所思所惑,为学生成长指引道路;他们的学术充满活力,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智慧与营养;他们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活力时尚、格调高雅,用个人魅力和热情向大学生诠释美的内涵。
他们的课堂蕴涵美,他们的学术传播美,他们的为人展示美,他们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校园鲜艳绽放,深受大学生喜爱,是青年学子心目中的“最美”思政课教师。
陈果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
从教至今,陈果在思政课教学第一线始终尽心尽力上好每堂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精妙的答疑深受学生喜爱,她的课多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复旦课程之一”。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校内外都有广泛影响,曾先后获得“上海市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
陈果擅长运用丰富的教学语言、经典的案例故事,将哲学理念与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刻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疏导年轻学子的精神成长,有效激发道德信念与道德情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发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针对如何提升和创新思政课教学语言,使之兼具逻辑性与美感,满足大学生理性与情感、知识与信仰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陈果结合其多年深入思考和理论实践,撰有学术专著 《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践行有教无类,致力于让思政课走出象牙塔,陈果通过多种方式,就思想、道德、信念等问题,从哲学及心理学角度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陈果讲授的思政课得到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曾多次作为省部级教学示范课接受教育部以及各地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检视,所授课程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等各类媒体报道,教学效果优良,颇具社会影响力。其中,2010年陈果的上课视频被学生传至互联网,点击观看已超过1亿人次,广受好评。
施索华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多年来从事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她师德高尚、教态端庄、严谨治学、以身作则,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施索华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将理论性与知识性、学术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她善于使用描述或抒情性的语言,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她的课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施索华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她所讲授的课程在校内评价及学生网上评教中历年来为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名。
在日常生活中,施索华坚持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指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她对学生关心、帮助和爱护,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她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双休日,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学生永远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找到她,对学生从不说‘不’是她的信条,她开通了热线电话,全天候为学生服务。
以施索华名字命名的“施索华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2月26日,是上海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之一。十年来,她以校园讲座、个别访谈、电话咨询、电子信箱等形式,就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和家长、上海市各高校和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施索华工作室”被誉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加油站和心灵花园。
余玉花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余玉花1982年毕业留校即担任德育课教师,是华东师范大学德育教研室开创者之一,也是全国最早的德育教师。36年来,她以思政德育为终生事业,爱心育人,以德立教,辛劳耕耘在高校德育的园地上。
以爱育人、以德立教是余玉花秉持的教育原则。对她来说,爱心育人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费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充实教育资源;就是不厌其烦地去了解学生所想所思和他们的困惑和烦恼,寻找教育和解困的思路;就是课堂上精神饱满的讲课者;也是余玉花教学教改与科研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余玉花锐意改革,善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她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和有效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以问题导入、追根究底、启迪思考、触动情感”的教学风格,加上丰富知识的博引、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投入,课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评教满意度高。
以德立教,身教言教一致是余玉花从教的基本理念。她力求以自己精辟的理论分析和精彩的授课,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和思想的魅力;以认真严谨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敬业;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懂得了平等与尊重;以爱学生的真挚情感和实际行动使学生懂得了关爱。她以自身的学识、敬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师德风范获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可以从学生赠与她的条幅中得到体现:“感谢您播下了一颗思想的种子,那是我们成长为大树的基础”。
金瑶梅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更是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作为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教学的青年学者,我希望自己今后在这条道路上能不断突破旧有局限,走得更远。”这是金瑶梅在入选“上海市社科新人”时的获奖感言,这段话也诠释了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坚守的理念。
金瑶梅是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她甘于吃苦,认真做科研,积极投身教学。除了入选上海市社科新人,她还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阳光学者、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拔尖人才、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
在诸多荣誉中,金瑶梅感到最欣慰的奖项是学校学生在“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中颁给她的“厚德怀仁奖”。
在学生的眼中,金瑶梅为人亲和,多才多艺,讲课生动有趣。她常常把学生请到家里,做菜给他们吃,与他们一起弹琴唱歌、吟诗赏画。她还会跑到学生的宿舍里去看望,也曾带着亲友团为参加比赛的学生现场助威。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学校繁重的公共课授课任务,这些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人数众多。而在金瑶梅的教师生涯中,出现过以前的学生买了她的书跑到教室要签名的事,也有毕业几年后的公共课学生会从国外给她寄明信片。
顾晓英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27年来,顾晓英始终坚守在思政课讲台。1998年,她参加上海大学青年女教师教学比武,获得一等奖。2007年,她率先尝试“项链模式”教学,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她与该校顾骏教授结成“双顾组合”,策划“大国方略”课。从“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到“时代音画”,8个学期以来,“大国方略”系列课开一门火一门,受到学生追捧。
这些为90后大学生度身定做的“中国课”,引领大学生读懂中国,增进了政治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课程采用“项链模式”授课,开创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新型育人平台,近百名来自不同专业的上海大学“学术大牛”相继轮番上阵,讲大势传大道。
作为系列课主创和课堂主持,三年来130多个夜晚,她在系列课讲台前穿针引线引导互动,以她特有的亲和力温暖课堂。近期,她依托“顾晓英工作室”,多次组织“同乐”教授论坛、教师教学沙龙和课程思政教师工作坊等,带动更多教师增进育德意识,提升育人能力,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
多年来,顾晓英始终着力思政教学研究,固化教研成果。她主持教育部两项人文项目,其中一项已成功结项并被评为优秀。她领衔市精品课程1门,市重点课程2门,出版专著1部,主编书著6部,发表论文50篇。她曾获得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教材一等奖,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 (著作类) 三等奖。
石书臣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石书臣教龄31年,一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他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倡导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等思政课教学理念,善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政课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专业表现”。
比如,在该校法政学院学生中开展的思政课内容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的“热点研讨”“专题演讲”等,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也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对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在音乐学院,他让学生运用歌唱表演、乐器演奏等专业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特色展示”,并设计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个乐章的教学课程内容,在情感融入和艺术呈现中使上课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音乐作品的表现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影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他让学生运用编导技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进行课堂交流等。这些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师生导学互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收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石书臣信仰坚定,治学严谨,热爱教育事业,认真教书育人,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表示:“石老师的课讲得很透彻,让人很信服。特别是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深感染了我们。”他于2009年9月被评为上海市模范教师和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1月被聘为首届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主讲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获学校“精彩课堂”优秀奖,主持的该门课程获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他的科研成果曾获第五次、第六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等。
潘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潘宁有着35年教龄,近20年党龄,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思政课上,她充分发挥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专业特长,展示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
潘宁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依据的经典著作渗透于案例的运用、知识点的讲解和理论的展开中,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并结合当前时事热点,用原著中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于分析和解决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独有的思想魅力和逻辑理论中真正地信服马克思主义。
潘宁还结合自身的科研特色和优势,以科研反哺教学。近年来,她以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为依托,将科研工作中掌握的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以不断充实教学内涵。她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等多种授课形式,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主题演讲,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阅读相关论文和科研项目资料。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挥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她的课受到学生一致好评。学生们普遍反映,她的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路清晰,“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运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潘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她把教书育人融入于日常交流中,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辅以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微博等网络形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潘宁积极投入学科建设,近年主持和完成上海市教委和学校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项目十多项,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项目。
于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于凯坚守高校思政理论课讲台已有17个年头。他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弘道育人,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从落实思政理论课教学“两个转化”的目标入手,在加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协调效应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
担任思政课教师多年,于凯每次接受教学任务,都会精心备课。在深刻领会教材知识要点、精准把握教材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他广泛吸收学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优化课程叙事、精选教学案例、注重情感共鸣,呼应学生成长关切等环节入手,努力探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课程教学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严谨活泼且富有亲和力的教学风格。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情境变化,于凯从创新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机制入手,突出“知行合一”、强调教-学双主体互动、理论引领与社会实践有机互补,将课堂-社会-家庭等多个场域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将教师的理论引领和学生自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索式的主题作业、家史撰写、专题调研、产学合作等多种实践形式,建成了“知行大课堂”为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于凯和学院同事们一起,不断延伸“知行大课堂”建设的有效空间,探索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有效关联与互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的智能手机成为思政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增强了“主渠道”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亲和力。
于凯还倾心国史国情教育,致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来开设 《中华文化经典导读》 《考古发现与中华古代文明》 《中国管理思想史》 等综合素养课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李国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是李国娟从教生涯的不懈追求。面对工科学生较为缺乏理论学习兴趣的客观现实,她多方探索解决之道。例如,她尝试将自己在中国哲学和文化领域学习研究所得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性地探索实现从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有效转变的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的26年时间里,李国娟一直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教学技艺,努力把自己讲授的课程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优质课程。
育人首在关爱学生。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李国娟始终把关爱之心融汇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在课堂之外的学生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等都留下了她服务学生、带领学生的身影和足迹,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化解成长中的烦恼。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她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毕业多年的学生仍把她当成知心师长和朋友;在管理岗位上,李国娟严以律己,推动管理创新,带领学院上下积极建设上海市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她把党员的坚定信仰、干部的责任担当、学者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的学识风范化成责任和大爱、敬业和担当、研究和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近年来,李国娟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包括: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首届上海市高校“阳光学者”、上海市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她出任主持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李国娟工作室”。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其本职岗位上成为一名艺术家”,这是李国娟的心声和不懈的追求。
游昀之 上海杉达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游昀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有22个春秋,其中在民办高校任教12年。
游昀之记得,一位同学曾在文章中写道:“以前,在我心目中对思政课的形容词就是无聊,乏味,形式主义。”———这可能是不少80后、9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在她看来,这实际上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树立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游昀之花了很大的精力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她的教学目标是首先“入耳”,进而“入心”,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进而让他们从内心接受和信服。但是,她并不会为了让学生爱听思政课,就一味地迎合学生,把课堂当做堆砌案例的场所,更不用负面的社会新闻作为课堂噱头。
游昀之关注的是学生究竟从思政课堂上获得了什么,因此,她对教学和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感情。她说:“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的,要使学生接受,就要用心把情与理结合起来,正所谓理入情动,情通理达!”学生说:“游老师是一个自带阳光的人,温暖了学生,惊艳了我们的大学时光。”
游昀之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她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凡是学生思想上有了苦恼或是困惑,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跑去找她谈心。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不辜负学生的信任,游昀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取了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师。游昀之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
今天,许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依然和游昀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惑的时候,依然会向她倾诉,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