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6
教科卫;广告

市科委开设青年学者论坛,“混搭”学科寻找创新亮点

从山的不同侧面攀登同一高峰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那么心脏会不会参与人的高阶思维活动?”在昨天市科委举行的“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青年学者论坛上,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崔映宇的这一问题立刻让气氛活跃起来。有人说,可以从激素入手展开对心脑联动的研究,有人甚至“脑洞大开”———如果心脏能参与思考的话,那么肠呢?

    一天的会期内,17位来自物理学、数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青年学者带来各自的演讲报告。青年学者的思想碰撞使现场变得热烈、坦诚甚至有点“火药味”。话筒被传来传去,交流中既没有权威拍板,也没有固定模式,只有一个个奇思妙想。

    崔映宇在论坛上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在他的“心脑联动”研究计划中,由于某种表达很高的神经元蛋白属于迅即降解蛋白,他一直没有好办法测量它,另一位学者用光遗传学方法捕捉蛋白运动轨迹的做法启发了他,两人觉得可以合作,共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具有很强的跨界特征,几乎成了青年学者论坛主题的常态。无论是第一次的主题合成生物学,还是昨天的主题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都是如此。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杜久林说:“神经环路的主题脱胎于中国脑计划,它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在研究对象上它涉及细胞、遗传;在研究方法上有电分离、功能成像,它还对当下流行大数据、云计算提出了需求。”

    这场论坛的“跨界”有多厉害?数学、物理学、医学等背景的学者济济一堂,仿佛从山的不同侧面攀登同一高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伟带来的是关于秀丽线虫的基础研究,华山医院王英伟讲的是全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严钢则从网络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角度为神经科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不同学科与技术的交叉碰撞最有可能产生新的创新火种,青年人是最具创新欲望的群体,这两点在科技界几成共识。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说,科创中心建设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合适的人。希望通过青年论坛,让青年学者围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来碰撞、交流、学习、借鉴。

    昨天演讲者中最年轻的是严钢,1983年生人,当他在台上介绍复杂网络的结构控制应用于线虫神经系统的最新进展时,台下听讲的有徐天乐、毛颖、林龙年等在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领域鼎鼎大名的人物。

    “现在许多海归青年学者很厉害,但我们不清楚他们具体在从事什么样的研究,通过这一论坛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更早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把更多更新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也是他们从去年开始筹划论坛的初衷。

    经过这些年的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上的持续积累,上海在主要科技领域已经有一定布局,若干领域已经达到“领跑”水平。“‘领跑’后应该布局哪里,我们想看看哪些领域能自己长出东西来。”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相关负责人说。

    市科委支持青年学者自由组合,开辟学科新方向。自去年开始,在面向32岁以下科研人员的“扬帆计划”下新设了交叉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计划。着眼于国际科技热点和带动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课题方向,促进不同学科的人共同发展。

    “如果加大支持力度,甚至将其列为国家或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支持若干年,就一定能激发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磨砺出一批核心团队。”杜久林说。

    ■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