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8
社会建设

对话上海野鸟会

感受野趣,门槛其实不高


    本报记者 沈竹士

    姚力,上海野鸟会总干事。上海野鸟会全称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鸟类专业委员会,是上海最早开展自然观察科普活动的社会组织,长期举办公园观鸟、野外观鸟、科普讲座等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活动。

    记者:请介绍一下野鸟会的成员构成?

    姚力:野鸟会成立至今已经超过十年了。最初是一批喜欢户外观鸟的爱好者在网络BBS论坛上交流,定期组织线下观鸟活动、拆除鸟网等鸟类救助活动和科普讲座。参与者中包括公司职员、在校学生、植物园、动物园的相关工作者,以及高校里的一些专家学者。

    野鸟会最初聚焦观察鸟类开展活动,后来又增加了很多内容,比如对两栖爬行动物和昆虫的观察等。

    我们的初心是自然和公益,所有的线下活动都不以营利为目的。

    记者:野鸟会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各大公园之间怎样开展合作?

    姚力:野鸟会的一些成员本身就是植物园、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我们经常到植物园、动物园以及各大公园开展观鸟活动。我们的成员也参与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志愿者活动,应邀做一些科普知识讲座,可以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经常开展合作。

    在中国,自然观察、自然教育还处于刚刚兴起的发展阶段,很多形式都还在不断创新。我们和政府部门、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也起到了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我们开展了夜间动物观察的项目,因为很多昆虫是夜行的,平时不易见到。有些虫子是趋光的,只要一个手电筒或头灯,就能开展,对普通人来说很方便。

    记者:野鸟会开展的自然观察活动,对公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姚力:自然观察在中国方兴未艾。以前,许多人都有乡土生活的经验,而现在很多人没有机会亲近自然。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得了“自然缺失症”,长远来看,这不利于人的发展。我们的活动面向公众开放,希望能帮助大家补上这一堂自然课。

    记者:怎样看待近年自然观察科普活动蓬勃发展的情况?

    姚力:的确,近年来涌现了越来越多开展自然教育的组织机构,野鸟会的成员中就有很多人自立门户成立了自然教育社团。

    这些社会组织分化出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有些是专门搞生态摄影的,为了拍到罕见的鸟类在各个观鸟点长时间蹲守;有的人发起了“自然游”,他们了解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更多的鸟,可以像地陪导游一样带入门爱好者前往观赏;有的人则专注于救护鸟类、宣传保护野生动物。

    站在野鸟会的立场上,我们提倡坚持自然观察活动的公益性。因为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的自然教育还是缺失的,能体验野趣的人是小众的。坚持公益活动,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自然,感受野生动植物的魅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