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社科界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的城市。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用好上海社科资源这笔宝贵财富。本报今日推出4个专版,分别介绍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位学术贡献奖获得者——孙关宏、周振鹤、朱威烈、朱瑞熙。
孙关宏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建设上贡献突出;周振鹤发展了历史政治地理学诸多概念及研究范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研究领域也有突出建树,他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也是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后最重要的历史地理学成果;朱威烈倡建中国特色中东学、构建中国中东研究话语体系,为建设中国自主知识的阿拉伯学和中东区域国别学,以及深入推进中阿文化合作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突出贡献;朱瑞熙是中国宋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奠基者,他汇聚一批宋史研究者,整理出版了大量宋人文集、《全宋笔记》、方志和碑刻等一系列文献,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2004年起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的学术贡献奖,颁发给对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学界享有广泛影响和崇高声誉的上海学者,被视为上海哲社理论界的“终身成就奖”,至今已有38位学术大家获此殊荣。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代表着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折射着当代学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
刊第九至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