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25 第27,85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2024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北斗七星式”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

强化科创策源功能,让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顺畅

       ■本报记者 王宛艺 徐德祥
      
       功能介孔材料纳米微球,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和化妆品添加剂。发明它,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带领团队努力了20多年。但仿制它,只要短短数周——制备简单,像一层薄纸,一捅就破。“仿制成本很低,维权成本却很高,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我们迫切需要完善法律制度,营造全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发明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健全的法律保障。”
      
       昨天举行的“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题审议会现场,赵东元说:“科学研究没有快车道,但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有快车道。怎么让这条路走得更快更畅,拥有中国高铁般的速度,过程丝滑,需要政府做些调研和协调统筹。”
      
       与会代表们不谋而合:制度护航,以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联合体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让科技成果的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一体布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要素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走上快车道
      
       “做一个原创的成果转化,过程漫长,从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从可行性报告,到投资、股权、市场运作、IPO上市,从设备装置、操作系统到环评、能评,这一系列过程或将把研发人员及科学家的锐气、野心消磨殆尽。”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要走的路还有点长,如何保驾护航?
      
       除了法制保障,加强专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赵东元建议的破题路径,他希望政策赋能,市场化运行。
      
       市人大代表、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谢吉华把目光瞄准了科创服务产业。深耕行业数十年,他说,科技资源的信息孤岛情况依然存在,创新资源联动不足,创新要素配置缺少系统化批量对接和市场化机制的支持。
      
       “弥补这一罅隙,就要推进科创服务业数字化能力建设,进一步整合上海科创服务的数字化能力。”他建议探索以科创数字治理为底座,打造强有力的科创服务业“装配式、数字化”基础设施,建立统一开放的科技服务数字化平台。他还提出,繁荣和发展科创服务业态,构筑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服务体系,率先打造面向全球开展业务的技术要素市场,搭建全球化的交易网络和服务网络,持续提升面向全球的创新要素资源聚合能力和配置能力,畅通从创新要素集聚到要素跨境交易,再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及产业集群孵化扩散的全过程。
      
       同时,搭建专注早期投资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助力创新策源的源头活水。“引导多业态的金融主体参与,立足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源集聚下,以上海的金融生态优势服务于上海创新生态,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生产力双轮驱动。”
      
       全链融合:营造“花园式”生态圈
      
       开放、多样、平衡、有序,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段纯刚用这四个词形容他所期待的“花园式生态圈”:突破壁垒,一边以“生态圈模式”布局发展新赛道产业,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协同与演化。一边以“多形态方式”设立研发机构,保证从长远考量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同时鼓励前沿的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特定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多种形式成立研究中心或联盟。
      
       在他的设想中,这一“花园式”学术科研环境中,打破学科界限、打破组织界限、打破地域界限,交流顺畅、百花齐放,培养出一批有情怀、有胸怀的科研人员,形成上海科创的核爆点。
      
       不少代表关注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适配问题。“要着眼于创新全过程、全链条。”市人大代表、张江国家实验室科研部主任蔡海文建议: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是支撑全链条创新的载体,要将公共研发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推动产业界、学术界、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上海人工智能等公共研发平台的整合和打造,串联科学、技术等工程上的核心攻关,支撑这些领域的全链条创新。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史迅提及,由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部联合组成建制化团队,形成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双轨并行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科研项目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