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1-18 第27,84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大彗星》:别具一格的声音

       金复载
      
       2002年,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开创了国外经典音乐剧引进之先河。此次,大剧院又开启中外联合制作的模式,引进了“托尼奖”获奖作品《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这部剧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和《悲惨世界》一样,同样以人类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作为坚实的文本基石,并且选用了极具特色的沉浸式剧场形式。通过此次在前滩31文化演艺中心的首演场观摩可以感受到,20多年来,大剧院的眼光始终看向国际文化艺术的最前沿,《大彗星》制作精良,依托历史与传统且观照当下,从音乐风格到舞台呈现,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讲述一个发生在沙俄时期的故事,这部剧的编剧兼词曲作者兼配器兼主演——戴夫·马洛伊并没有拘泥于某种特定的风格,而是将俄罗斯民间音乐、独立摇滚乐、电子舞曲、古典歌剧等看似不太相关的音乐风格糅合在一起,并且选用了“通唱剧”形式,除了剧末娜塔莎与皮埃尔的场景中皮埃尔的一段台词,其余内容全部用演唱表达。因此这部剧也被他自己称为“电音流行歌剧”。尽管选用了如此多样的风格,但在令人目眩的同时,整体音乐结构十分统一,因为所有的音乐风格选择、旋律以及和声的布局都依托于故事和人物的变化发展,相当“贴戏”——例如女主角娜塔莎表达对情人思念、对爱情渴望的独唱《别无他人》以传统的钢琴、弦乐为主,结合十分规则的三拍子圆舞曲律动,是一种偏向传统百老汇的音乐气质,而当娜塔莎在歌剧院邂逅英俊的花花公子阿纳托尔后,电子舞曲风格则始终伴随着阿纳托尔的在场,精准地刻画了他性感多情的坏男人形象。因此,所有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音乐元素在全剧中伴随着人物和环境交织流动,汇聚成了一张有机的声音之网。
      
       除此之外,用不同乐器音色表现人物内心在电影配乐中是十分常见的,但由于音乐剧的配器往往是后期由专门的配器师完成,因此不是所有音乐剧在配器上都能尽善尽美地与词曲共同有机发展。在这部剧中,全能的戴夫·马洛伊亲自完成了全剧的配器,他善用戏剧的思维摆弄音色,手风琴的音色无疑为俄罗斯风味的营造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十分现代的音色音响概念,既让音乐摆脱和声与旋律的束缚,作为一种声音、音色以略带即兴的方式演奏更让全剧的声音别具一格,例如在描绘观看歌剧的感觉时,摇滚乐套鼓、打击乐特殊演奏技法与美声的假声、滑音等技巧交叠,营造了一种十分迷幻氛围感。只有作曲家能把控整体的音色效果,才能达到这种独特氛围的营造。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让我们听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声音,证明了音乐剧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作者为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音乐戏剧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