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美术馆“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现场。 (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循着展线不断深入,光线渐暗,在最后一个展示卡拉瓦乔作品的展厅降到极致,戏剧性也达到高潮;小型乐池空降展厅中央,现场奏响的巴洛克音乐仿佛带领观众穿越至巴洛克时代的欧洲。昨天于浦东美术馆揭幕的年度收官大展——“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不仅集齐6幅卡拉瓦乔重磅真迹与其他40余位“巴洛克画派”艺术家的50余幅珍品绘画原作,并且氛围感拉满,以融入巴洛克建筑与音乐元素的展陈设计呈现极具戏剧性的观展旅程。
浦东美术馆与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首次合作,促成了这一国内首个卡拉瓦乔主题展。此次亮相的6幅卡拉瓦乔真迹中,《捧果篮的男孩》和创作于1609至1610年的一幅《施洗者圣约翰》均出自博尔盖塞美术馆,该馆收藏着现今全球范围内数量最多的卡拉瓦乔原作。而另一幅创作年代稍早的《施洗者圣约翰》以及《马耳他骑士安东尼奥·马尔泰利肖像》《荆棘王冠》《马菲奥·巴尔贝里尼肖像》则分别来自罗马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普拉托市维琴察银行、佛罗伦萨私人收藏。这些作品贯穿了卡拉瓦乔生命不同阶段。
在西方艺术史中,卡拉瓦乔代表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点:他是一位通过非凡而创新的现实主义将现代性引入西方具象艺术的画家。他画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理想化的,都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其中充满了矛盾。在学界看来,卡拉瓦乔的意义,显然与他的画风有关,这种风格渗透着以精湛而戏剧性的明暗对比表达的辉煌光影。
位于展厅C位的《捧果篮的男孩》,无疑牵引了最多的关注目光。青春飞扬的少年,果篮里被虫咬过的水果,这幅卡拉瓦乔较为早期的作品,以人物与静物的高度写实暗喻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画中人物的原型据说与亮相今年上半年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特展中卡拉瓦乔另一幅名作《被蜥蜴咬伤的男孩》中的人物为同一人。在《荆棘王冠》中,卡拉瓦乔已展现成熟的个人风格。画面对光影的运用炉火纯青,只见昏暗背景的衬托下,落在人物身上的强光将其推至画面前景,剧烈的明暗对比塑造出一种浮雕式的立体效果,使画面中场景看上去更为真实而充满张力。这些特征也成为日后卡拉瓦乔所有创作中的标志性“水印”。
17世纪,一个集天文发现、专制统治和反宗教改革为一体的时代,造就了综合性极强的巴洛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其显著特点在于,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呈现为巴洛克艺术起头的卡拉瓦乔,还汇聚巴洛克画派不少名家之作。同时擅长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的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便颇具代表性。他年轻时即参与了典型的巴洛克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而作为一位伟大的画家,他在肖像画方面革新传统,颇具建树。在此次展出的画作中,《成熟时期的自画像》因印在意大利面值五万里拉的钞票上而广为人知,这也是贝尼尼自画像的巅峰之作,享有盛誉。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达仁利指出,展览是对各种形式的巴洛克艺术的致敬,它展现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以及那个时代不同艺术个性之间的永恒对话,亦全景式呈现着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艺术惶惑。而历史巨变的背景,恰恰让这一时期的艺术充满了持续不断的灵感。整个展览空间的展陈配合巴洛克风格特有的明暗、色彩、空间布局理念,邀请人们重返巴洛克时代,一同探索、思考并重新欣赏艺术沟通和超越边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