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11-07 第27,77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2版:读书

在天地万物中,感受美和爱

《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美]埃莉斯·弗农·珀尔斯汀著 王晨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林子悦
      
       清晨,我倚着老家的床背,捧着一册轻盈的小书,枕侧是另外几册。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太累,能偶尔停顿脚步,趁着假期,翻阅自己喜爱的书,实在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而如果是一些能带来愉悦感、放松身心的小书,那就更加让人感到惬意了,比如,带着芳香的书、古怪却也深情的书、寻找现代社会以外世界的书、追寻自我叩问内心的书……
      
       芬芳缭绕的阅读体验
      
       一夜之间,桂树就吆朋唤友、齐齐崭崭地开遍了。关着窗户,它就瞅着空儿,丝丝缕缕,从缝隙里钻进来。但或许是我的幻觉?这隐隐约约的香气,似乎也来自于我手上的这本书。我凑近了闻,好像,真的有啊。
      
       好奇之下,我搜了这本书的信息,竟然真是香的。它采用了环保桂花香墨印刷,契合了它的书名——《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这个制作工艺太用心了。
      
       该书由美国科普作家、调香师埃莉斯·弗农·珀尔斯汀创作,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的开端,作者都从自己的经历写起,述说自己与植物的情缘,将读者带入她所描述的情境,缓缓进入这趟香味的历史旅程。
      
       人类自古迷恋香气,芬芳香气乃生命题中之义。各种香味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人类也赋予它们不同的文化象征。沉香和檀香被喻为“众神之木”,黑胡椒号称“香料之王”,巧克力和香子兰是绝配,埃及墓葬壁画描绘着长满了睡莲的池塘……这些美丽芬芳的植物,代表了人们对现世与来生的愿望。
      
       珍贵的香料是探险家们强劲的野心驱动力,是欧洲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疫病也伴随着贸易路线在全球传播。这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植物或种子,将如何在异地安家落户,如何在花圃里萌芽、成长呢?作者从科普角度介绍了芳香族植物及其特性。而环境特征(风土条件)会影响到植物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要把它们置于故乡的土壤中去考察。所以,该书也是一部地理博物学著作,展现世界不同地区的景物风貌。
      
       这也是一部关于香味产业和时尚史的书籍。从植物中提取芳香并使用它们,是很复杂的过程,这个行业曾经只为显赫的客户提供服务,如今实现了产业化,走入普通人的家中。书中有许多对香调的描述,比如,麝香具有动物性、感性、泥土味、皮革味、辛辣、粪便味、花香和多变的特性,该怎样调制人们喜欢的而且后调持续多变、不可捉摸的香味呢?香水产业和世界上其他产业一样,依赖机械和技术、合成化学、生物发酵,以及消费者的偏好。
      
       从简朴的园圃到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该书可谓“香味小百科”,体量虽小,容涵丰富,为我们呈现了许多充满芬芳的故事,以及充满芬芳的阅读体验。
      
       脑洞大开的“发疯”文学
      
       如果说《芳香世界:香味的博物志》的写作是常规的,步步阐述,那么,《万物交响:驴子、随笔与喧嚣》就像它的书名,有些许古怪、跳脱,行文常常出人意表。
      
       作者艾米·里奇,一位美国艺术教师、合唱团钢琴师。好的音乐家,向来能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有着敏锐的感受和纤细入微的表达能力,而将其与文学联结在一起,就像是在纸上发布的一场音乐会,且有着共振的弦音。
      
       欢迎来到“万物交响”!作者为这场音乐会选择的地点是赞比西河汇入印度洋的位置。在文字的指挥棒下,所有动物按照传统合唱团的四声部(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加以分类,但指挥家(作者)发现,大自然的声音复杂多变,“四”的魔力很快失效,于是,一个声部接着另一个声部,一种声音接着另一种声音,动物们的歌唱不会按照人类的预置,它们各有各的频道,我行我素又怡然自得、和谐一体。
      
       这部作品由23篇小随笔组成,都与博物有关,这些随笔散散漫漫,独立成章,也仿佛交响乐的各个声部。在书里,名叫“罗伯特·布鲁斯”的苏格兰葡萄藤,即将与法式葡萄藤“玛菲特小姐”喜结连理;作者尝试为小狗宾斯坦设计美德程序,然而宾斯坦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做一只神气活现的橙色博美,压根不需要理会人类的规矩;维纳斯在成为爱情女神之前,曾是家庭菜园的女神,她懂得如何在失去爱人时用生菜来安慰自己,在如今,在这个越来越不稳定的世界上生活,学会积累有关生菜、莴苣、细叶芹的经验,是多么有益的事情……作者的笔致热烈高昂,难以克制的激情,始终处于“发疯”的边缘。
      
       我在惊异之余莞尔,将她所描述的植物与动物列入生命无尽的清单。“所以,听大家的,唱你们自己的歌曲!菌类蓝调或是蝌蚪变奏曲。”“唱首歌吧,蝇霸鹟;吱吱叫吧,蜜熊;大声笑吧,笑翠鸟——尽情展示!”“无论有没有斑点,是否完美进化……都请各位发出各式各样甜美、刺耳、砰砰嘣嘣、呼哧呼哧的声音,共同组成一首只有我们才能唱响的丰收之歌。”
      
       小书的封面美,插图也美。褐黄、群青、黛绿、艳红,缤纷错落。莺鸟口衔绿植,山陵隐露光斑,海洋起伏浪涛……插图呈现珍本旧书的技艺,花体的字母、匀称的几何图形,围绕周边的四处攀缘的树藤。闭上眼,再闭上眼,依然挥不去这些插图所营造的氛围。各种元素共处于“万物交响”的殿堂,展现大千世界存在的供人们想象和创造的无穷空间。
      
       也读书,也旅行,都在路上
      
       大千世界那些极其美妙的空间,往往在人迹罕至之处。旅行,不同于旅游,旅行者大多不去名胜古迹,往往选择那些清寂的、天地一色的所在,在那里,万物相连。
      
       吴一凡的《在驯鹿聚集的地方,吟唱》,封面与书名都带给我空灵清冷的感觉。这部作品具有媒体人简洁的文风与透彻的观察力,以及擅长与旅行地居民交流的能力。该书并不只是旅行文学,更多聚焦的是人类学、民族志的考察。首篇是对芬兰拉普兰地区萨米人的生活报告。萨米人所从事的职业都与大自然有关,他们可能既是牧人又是捕鱼人,随不同季节转换。现在他们大多在森林的木屋里定居,在冬天时就驾着雪橇车去照看驯鹿,他们在黑暗的荒原里从来不会迷路。这些原住民懂得如何读懂大自然给予他们的“路标”,在脑海里建立起记忆地图。
      
       在极北之地,保留着地球上最后的远古风光,人类会切身体会到自身的渺小。北冰洋上狂风未歇,天空是铅灰色的,冷雨不带感情地下着。人们围着篝火取暖,萨满鼓声森然,伴随着火焰的噼啪声响。吴一凡用很多笔墨描写萨米文化。比如占星术,萨米人相信北极星的陨落代表了世界末日。关于极光的传说有很多,充满了原初神话的魔幻色彩。当鹿群的情绪紧张暴躁之时,萨米人就会敲萨满鼓安慰它们,鼓声散发的能量能让它们平静下来。萨米人相信有守护动物围绕在人的周围,萨满是在吟唱中进入出神状态,与祖先或神灵进行交流,他们相信在吟唱某人或某物时,对方就会出现。
      
       萨满这种古老的智慧支撑着萨米人度过了近代四百年黑暗的被征服、被摧毁的时光,借助强大的森林力量将一切埋藏心底。这种力量并非萨米人所独有。该书包含了八篇长文,除了芬兰极地之旅,还有澳大利亚北领地、冰岛异次元、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美国印第安保留区、云南大理石龙村,甚至还包括了一次与释梦、冥想有关的线上旅途。这些旅行都与遗存至今的原住民文化有关。
      
       这些文化各有其特点,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比如,萨米人有他们的记忆地图,而澳大利亚北领地的原住民有他们的“歌之路”。一代又一代,长老们会用歌谣的形式,把祖辈走过的路径传递给后来者,年轻人通过行走歌之路,重走祖先创世之途,获得神启,看到自己的部族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也登山,也漫步,都是修炼
      
       如果说《在驯鹿聚集的地方,吟唱》采取的是外部写作者的视角,那么《活山》就是发自内心的叩问,是自我的追寻之旅。
      
       《活山》写成于20世纪40年代,直到70年代才迟迟付梓。作者娜恩·谢泼德终生未婚,一直生活于苏格兰阿伯丁,与山为伴,以山为友,阿伯丁附近的凯恩戈姆山区遍布着她的脚印,数十年如一日。大部分的登山文学都着力讴歌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可是,谢泼德说,《活山》是“关于我和一座山的缘分的故事”,“这是一份爱的相遇;而充满热情的爱,正是通往理解的那条小径”。
      
       阅读《活山》,不是一次攻坚求成的行动,只需跟着谢泼德,随走随停,悄悄领略这一路的风景。端详凯恩戈姆山脉花岗岩的纹路,揣摩苏格兰的光线在别处没有的特质;向河水凝视,忘记时间的存在,就像传说中那个聆听黑鸟啼鸣的僧人那样。用眼睛、用手指、用脚掌、用身体与大山的每一次接触,用数十年的时间,来逐渐进入凯恩戈姆山脉的角角落落。登山,也是为了登高,因为高度会带来狂喜,高处的空气更稀薄,人的身体更轻盈,而视线,能看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活山》不只是自然文学、田野笔记,它还是一部哲学沉思录。谢泼德的生活,几乎与大山的时令浑然一体,“缓慢”就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四季的轮换中,她等待着大自然以其原始的方式进行着昼与夜的交替行进。生命的韧性体现在大山的万千生灵身上。烈火、严霜、狂风和其他恶劣天气会摧毁掉一大片山林,包括栖居在其中的生物,可是,在貌似死寂的平静背后,生机正在酝酿,隐藏在土里的种子重新发芽,昆虫、鸟类和中小型动物逐渐重新聚集,大山的生命再次复苏。
      
       谢泼德将精神和身体都调试到适合大山的节拍,她遵循着大山的时间范畴、规矩、秩序和价值体系,她将自己变成了大山的群体成员,她走进山中,走进自己的心里,她在人类与自然的时间维度中收放自如,在其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点。“我存在着。认识到存在本身,这就是大山赐予我的最大恩典。”
      
       谢泼德把《活山》称作“爱的流通”。这是双向奔赴的爱意,这种爱意,在本文之前提到的三部作品里,我们也能清晰地感知到。气味、音律、物候、天象,从外到内,一点一滴,敲醒沉睡的心灵,张开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用心去爱大自然之时,大自然也会回报给我们深厚的情意。这四本书,也是大自然写给人类的四封情书,以启悟有爱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