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01-18 第27,47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文艺评论/文艺百家

动画与电视剧的集中定档与播出,正在激活这个超级国民IP的文化产业引擎效果

探索《三体》的跨媒介打开方式

       赵宜
      
       从动画版到电视剧版,《三体》的影视改编在近期迅速掀起关注热潮。动画版口碑和评分一路走低,迅速卷入了一边倒的差评风暴中;电视剧版甫一开播就播放量破亿,同时也不出意外地引发了原著党和路人粉的争论。
      
       可以说,动画与电视剧的集中定档与播出,正在激活这个超级国民IP的文化产业引擎效果,使之能够在多个领域发挥影响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三体》这部“国民IP”而言,如何兑现其更广泛的市场价值和跨媒介生产力,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娱产业的执念,也必然面临诸多难题;而惯有的影视化思路和跨媒介改编逻辑,很有可能阻碍对于其文本想象力和本土特殊性的兑现。
      
       《三体》动画:
      
       什么是锁死影视开发的智子
      
       在动画版开播之前,“三体”IP已经聚集起了多重的话语。2019年,先于《三体》系列,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电影版本开创了中国“硬核科幻电影”的市场先河,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当年也因此被视为国产影视的“科幻元年”。可惜的是,随后几年,国产科幻电影和影视剧均未能产出符合期待的重要作品,而《三体》的影视化受阻更令《流浪地球》显得孤独,“科幻元年”也失去了原本可能具备的产业历史价值。
      
       原本,随着《三体》动画版和电视剧版的播出,以及《流浪地球2》的定档,2023年便成为了“含慈量”极高的科幻影视大年。但动画版的口碑失败,却带来这样一种后果:无论是在IP运营、平台投资、创作生产还是受众环节,国产科幻IP的影视化结果均变得不可复制和预估。围绕重要IP的跨媒介开发原本应该是有市场保证和产业信心的生产实践,但就像被智子扰乱和锁定一样,从消失的电影到崩塌的动画,“三体”IP都无成功规律可循。
      
       国产科幻IP的影视化亟需可复制的生产经验和可预期的市场价值,前者要求本土化的创意涌现和规模化生产,后者则需要形成对分众市场的培养和拓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三体》动画的失败首先在于放弃了在创意上回应国产科幻作品本土性的命题,转而采用一种更“简单”的对好莱坞式“爽片”和日漫“燃番”叙事元素的嫁接。如在《三体》动画中被诟病最多的便是剧情中被强行注入的追车戏、动作戏和爆炸戏等“大场面”,但对原著原创的大场面“古筝行动”却一笔带过;又如主要人物“人设”崩塌,《三体》动画中的罗辑博士行为怪诞、不合逻辑,叶文洁被处理成反社会脸谱反派、难觅动机。须知,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原著中,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便是一种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的想象力构成的“历史未来”感,以及一种新世纪文化氛围中独有的人物使命感与悲剧感。更重要的是,选择以《三体:黑暗森林》而非原作第一部来改编的《三体》动画,又抽空了对三体世界和人类世界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使剧情被进一步简化为人类与外星侵略者的简单对立故事以及平凡救世主逆袭的“狗血”桥段。
      
       另一方面,《三体》动画版也放弃了经营国产科幻市场、培育本土科幻观众的使命,转而寻求受众对既有的科幻类型观看模式的认同基础。《三体》动画和电视剧均无意将目标受众限定为“原著党”,试图更大程度纳入更多“路人”。然而,动画版本采取的路径却是对原著文本的降维:它默认“普通观众”会被更简单的情节要素和人物形象所吸引,而无法吸收《三体》系列的文本复杂性。换句话说,这部“正统”改编作品,却对《三体》系列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缺乏信心,转而寻求对接那些更简易的、好莱坞电影和日本动漫对观众已有的训练成果。
      
       可以被轻易取用的流行文化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的碎片化挪用,一方面阻碍国产科幻作品从本土现实出发去探寻叙事和美学的突破,也干扰其对IP价值的释放和受众文化的构建,成为了《三体》动画的失败叙事背后更重要的结构性困境。
      
       《三体》电视剧:
      
       IP开发的几种“面壁计划”
      
       相较而言,刚刚开播的《三体》电视剧将之处理为一种国产现实题材和悬疑剧相融合的叙事和美学,事实上是对前述“历史未来”感的主动回应,也因此不仅在叙事上更具层次感,也在视觉质感上比《三体》动画的“赛博朋克都市”更具原创性。这么看来,至少从“三体”IP的影视化而言,下沉现实再出发的幻想审美会比直接放飞想象更可靠。《三体》电视剧调用的,是近些年国产影视剧中拥有丰富实践的那些元素,也因此比《三体》动画的“魔改”更少些“违和感”。
      
       那么,我们能从《三体》动画的失败叙事与《三体》电视剧的探索中寻找到一种突破封锁、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吗?
      
       在叙事和美学的创意生产要素方面,当《三体》动画走向“播一集降一分”的口碑低谷时,另一部B站播出的国产动画《中国奇谭》却成了口碑黑马。两部先后播出的动画作品便难免在弹幕中相互穿越。如果说《三体》电视剧以一种冒险的方式将《三体》处理成以悬疑为叙事主导、以现实主义为美学基调的样子的话,那么动画版本原本应该拥有更广阔的创意实验空间。而《中国奇谭》则以一种实验短片的方式对数字时代的中国动漫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既包括不同的题材来源,也包括不同的美术风格和动画技术,于是在最大程度上兑现了动画媒介的特性。看来,3D动画不是唯一的美学答案,“爽片”和“燃番”也不是仅有的叙事策略,一种多元化、更冒险的创意路径,也许比任何固有或保守的模式更能回应《三体》系列的文本想象力和本土魅力。
      
       在面向市场和受众文化建构的方面,《三体》动画弹幕中出现最多的《我的三体》系列也提供过一种路径。《我的三体》是网友自己创作的同人作品,在拥有B站破亿点击量和豆瓣9.4的高评分,其优势首先在于“忠于原著”,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原著文本的照搬。在第一季中,它基本回应了原著第一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故事,但却仅用了每集15分钟、共11集的微小体量,这说明创作者的改编建立在对原作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础上;而当面对和《三体》动画版相同体量的《黑暗森林》时,“我三”选择采用人物传记的叙事方式,以罗辑和章北海等主要角色的命运为主线进行叙事,有效梳理了交织在《黑暗森林》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情节事件。
      
       与之相比,电视剧《三体》虽然在开播后获得了“原著党”的认可,但采用悬疑类型的叙事策略,却也容易导致一种将原著内容神秘化的倾向,对于“路人”来说,多少会显得有些故弄玄虚。
      
       可以说,对原文本的正确处理,是“我三”系列得以圈粉的关键要素,它既能满足“原著党”挑剔的眼光,也能将原作的文本魅力影视化并传递给“路人”。这个步骤虽然看起来容易,但若考虑上文提及的、影视化的过程中随时会遭遇的智子纠缠和降维惯性,则其实最难以坚持。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