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3-01-13 第27,47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三大先导产业如何实现“倍增”

代表委员建议:高校企业政府资本应有“入局意识”,增强科创策源功能

张江人工智能岛。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单颖文 占悦
      
       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中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4万亿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的目标任务,底气从何而来?
      
       “上海过往积累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梯队建设、科技产业布局,让我对实现‘倍增’充满信心。”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说,这一目标激励着全市上下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开启科技助力产业迭代升级的新一轮跨越。
      
       如何“倍增”?市人大代表、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吉华的想法很有代表性:科技创新已然是个“系统工程”,高校、企业、政府、资本等都应有“入局意识”,提升科创服务能力,让各类要素愈发齐全、配置更科学合理。如此良性循环中,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功能。
      
       更多要素入局,“知产”变资产
      
       为何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率先提出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在谢吉华看来,三大先导产业都是“未来产业”,且由于布局较早,在上海都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容易形成规模效应,率先成势。
      
       作为科创孵化器“掌门人”,谢吉华认为,“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正是其中撬动因素。他以自身公司举例:经过22年发展,杨浦科创构建起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以及科诚资本,形成了一个要素市场、一个功能平台、一个科技金融平台,构筑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景生态图”。该孵化器正以创新服务“集成供应商”定位,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全面的科创服务,让更多要素入局,催化成果转化链路。三年来,通过技术交易服务推动科技产业成果化,已为百家科研院所、百家大型企业、百个城市提供了上百亿元的技术交易量,让“知产”变资产。他说,实现“倍增”,就是要让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进一步融合,在锻长板中各司其职,集合个体优势形成合力,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人,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上海高校持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快领衔对接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例如,复旦大学先后建成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和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构建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介绍,一年多前,宝山复旦科创中心成立,他领衔的功能介孔材料研发项目作为首批8个重大创新项目入驻。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摆脱成果“束之高阁”;同时,通过调整考核机制、人才政策等,鼓励培育“长线原发项目”,让科研人才静下心搞研究。
      
       代表委员们还提及,要为科创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比如,政策要素,要体现政府敢支持的魄力,有容错的胸襟;资本要素要眼光长远,敢投长线项目,激励科学家敢干。市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云打了个比方:如果说企业是科创领域的运动员,那么创投机构就是陪跑员。她建议,国有创投做有耐心、有温度、有担当的陪跑员,在税收、土地资源方面提供保障。
      
       精准预判“赛道”,加快前瞻布局
      
       “实现‘倍增’,要培育一批引领性的项目。”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刘小龙说,应在前端就让科研人员参与,依托其专业优势精准预判赛道,助力政策制定,形成更具前瞻性的科创发展方案。优先投入、优先布局,加速从基础研究到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落地的过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有引领性地前瞻布局,这也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同观点。朱云建议,继续加大基础研究,特别是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的投入,推动协同化、跨学科、平台性的功能提升。
      
       姜雪峰则认为,良好的产学研生态,是通过科技创新力量推动产业升级,又反哺科学研究,为科研带来新方向、新思路、新局面。当前,我国基础研究在研发投入中的占比有限,还需进一步优化。在此次递交的提案中,他提出要加强地方财政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倾斜、人才扶植等政策,让企业也敢投。增加“揭榜挂帅”项目的比例,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项目支持体系,建立交叉学科申报系统。
      
       “倍增”的规模效应将带来产业链的发展,加速产业迭代,增强科创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谢吉华进一步聚焦先进智能制造业“国产化率”的提升:“上海要始终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出更多经得起考验的科技转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