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10-22 第27,39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文汇学人

造字之祖

       喻军
      
       最早提到仓颉的文献,只说他是个“好书者”,是轩辕黄帝的左右史;也有如曹植、蔡邕、索靖所说仓颉是帝王身份的,但这个说法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他之所以被称为“造字圣人”,应和他史官(或称“巫”)的身份有关。
      
       那时制定历法、神谕,若仍以“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的结绳记事之法,显然不能因应时需,所以文字(即“书契”)的诞生可谓势在必然,而仓颉作为史官,自然责无旁贷。《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等,皆认为文字为仓颉所造。
      
       传说中的仓颉,仰观奎星圜曲之运行,同时俯察龟文、山川、鸟兽蹄爪之迹,用木条或竹条在地上画出了最初的文字。从此,汉字便遵循象形文字特征,逐渐进化到甲骨文的形态。
      
       这样一件了不起的文化创造工程,后人自然不会让它归于平淡或低调处理,于是“天雨粟,鬼夜哭”“百工以乂,万品可察”“龙乃潜藏”等种种说法,便频频现于史书。而洛水流经之阳虚山、页山和鹿鸣谷一带,因传为仓颉造字之所,虽无任何遗迹,也照样吸引一代代后人前来凭吊寄怀。
      
       汉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被传开了四目的仓颉活了110岁,却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其实仓颉之前,各氏族已经有了类似符号、图画等文字雏形,仓颉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整理,完善统一。
      
       汉字的出现,不仅为中华文化开天辟地,也深刻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古朝鲜并无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的都是汉字。15世纪时,朝鲜第四代国王李祹发明了拼音文字,叫做“训民正音”。但这种文字却受到贵族和文人阶层的抵制,认为舍汉字就等于脱离中华文明的轨道而自甘夷狄之邦,且贬称其为“谚文”(表记俗语之意),因而在其发明后的几百年间,并没有得到普及。直到1948年,韩国政府颁布《谚文专属用途法》,才使得发明了400余年的“谚文”重登历史舞台。由于谚文本身固有的局限,比如不同词语乃同一发音的现象较为突出,仍得借助丰富的汉字加以注解才能避免歧义。走在首尔的大街上,特别是在一些人文故迹和纪念地,不难发现汉字出现的高频率。
      
       日本本来也是有语言无文字,后以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偏旁设计出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文仍用汉字书写一些词汇。日文汉字的读音分为音读和训读,音读的发音和汉字相仿;训读的发音和汉字无关,是日语固有词的读音。去过日本的国人想必都有体会,即便你不会日语,但面对各种“店招”“路牌”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至于京都的名迹,这种文字同根、大意相近的现象则更为明显。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文字总是充满敬畏,承平尚文,敬惜字纸,便是这种敬畏和风尚的体现。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从口口相传的神话及传说中,萌生了初步的历史意识。而文字出现以后,从卜辞、金文、文书和史官记事中,则逐步形成自觉的历史意识。仓颉被尊为造字之祖,实际上是以他为标识,凝聚了人们对于文字创造者的感恩和景仰。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们,无分国籍和种族,都受益于这种非凡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