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美术馆外景。陈颢摄
“一粒药”折射自主创新力跃升
几天前,华领医药“十年磨一剑”的全球首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华堂宁)获批上市,将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从2012年在张江启动研发项目,到2022年获批上市,华堂宁从0到1,再从1到100的创新之路见证了10年来浦东新区在生物医药研发能力上的持续跃升,这也是以“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为目标的引领区,用改革谋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出的硕果。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批准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上市,适用于改善成人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监管部门等多方努力下,这款上海自主研发的1类全球新创新药由华领医药研发并持有、上海迪赛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受托生产。
华领医药扎根张江超过10年,是创新药企业的典型代表:没有一间实验室、没有一台设备,依靠张江强大的药物研发生态系统,完成了药物研发所要做的上百种实验、成亿片药物生产的全过程。公司借助浦东率先试点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走完了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受制于原有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捆绑”的新药审批制度,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迫于产业化压力,往往被过早转卖,有的甚至因为缺乏后续资金而难以为继。浦东试点的MAH制度改革,让研发企业作为药品专利持有人,可以寻找外包生产厂商进行生产,不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单独建厂。由此一来,有限的资金、时间、精力就能全部投入到研发之中。
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这是中央对浦东引领区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提出的新要求。眼下,围绕“做强一个产业”,更多重点行业领域的集成改革正在加速推进:浦东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试点,为特殊物品进口建立闭环管理模式;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有序推进,特殊物品进境试点范围扩大至自贸保税园……
两年前,华领医药在浦东新区支持下,将全球总部迁入张江研创园。这个园区位于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张江城市副中心,毗邻张江科学会堂和张江人工智能岛。
华领医药自建的实验室,则落户于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我们实验室的楼下,就是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那里有一批价值上百万元的仪器。我们可以租用,节省研发成本。”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说,“10年来,从张江药谷生态圈的日益成熟,到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从张江科学城的扩建发展,到国家药监局缩短新药注册审评时间……这些‘天时地利人和’,推动一大批创新药研发企业在浦东快速成长。”
去年举行的首届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一项张江生物医药创新指数的发布,让全球看到了张江在引领生物医药创新上的更多潜力:2020年,张江通过License out(对外授权)获取的使用费为416亿元,占全球的8%。有业内专家在现场解读说,“从这一数据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正在从‘全球输入’升级到‘输出全球’。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出现在张江,充分体现了创新策源的定位。”
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提供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张江的“创新溢出”效应:以张江为公司总部的生物医药企业在长三角地区辐射溢出项目超过200个,张江企业在全球开展的创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超过70个。国际化创新布局提速,2021年至2022年8月,张江生物医药对外许可交易数量累计近20项,总交易金额超过70亿美元,交易金额占全国的近30%。
如今张江拥有14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全球医药10强有7家入驻;全球医药20强在张江设立10家开放式创新中心;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近三分之一将研发布局在张江,业界期待的这个“窗口”不但对国内敞开,更直通海外。
“文艺”点亮美好生活
改革热土“文艺”一分,美好生活更进一步。一座城市最有味道、最具魅力的就是其文化,塑造了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在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征程中,不断崛起的文化、艺术、体育新地标,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展示着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
就在9月28日,上海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在浦东花木行政文化中心正式开馆。整座场馆面积达11.5万平方米,打造了市民乐享其中的“书房、客厅、工作室”。“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5年后,上海图书馆以及上海公共图书馆业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开馆当日,上图馆长陈超感慨万千。
站在外滩,遥望浦江东岸,映入眼帘的正是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建筑群。如果将视线放低,还会看到一座“白盒子”,这就是浦东美术馆。坐拥“小陆家嘴最后一块宝地”,浦东美术馆自去年7月开馆以来,持续引进高质量的国际大展、文化活动,精美文创产品层出不穷,截至目前,观众累计入场突破60万人次,充分展现了浦东国际艺术文化的浓厚氛围。
随着更多地标级文化设施在浦东加速集聚,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毗邻上图东馆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定位为“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将构建海内外最完整的以中国古代艺术通史为核心的展陈体系。上博东馆开放后,上博珍贵文物展出比例将从4.3%提高到10.5%(两馆合计),更多文物将从库房挪向展厅向公众展出。
而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地块内,一把巨型“中国扇”正缓缓开启,这就是争创“世纪精品”的上海大歌剧院。未来,它将把世界歌剧的天籁之音,与这座城市的你、我、他紧密联系在一起。
遍布整个区域的文化艺术空间与城市相融共生,织就了触手可及的供给服务网络。浦东美术馆开辟的“艺术领地”就不局限于“白盒子”建筑本身,而是向西延伸到黄浦江面,与沿江景观规划及东岸贯通工程相互结合;东侧的绿地则延伸出一个艺术公园,同时它也将成为举办音乐节、艺术节等重大户外活动的草坪公园。
“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的新艺术地标”一直是浦东美术馆坚持努力的方向。陆家嘴集团副总经理、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持续从国内外引入高质量的展览,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一大批顶尖的艺术作品。”
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就有一分改善,经济社会的红利也会不断融进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今年2月,地处浦东锦绣文化公园板块的浦东群艺馆新馆正式开馆。这一全新艺术文化空间建筑总面积达2.7万平方米,相当于5年前被拆除的老馆面积的6倍有余,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新馆着力打造六大功能兼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引领平台,包括全民艺术普及的大学堂、全民文艺展演的大剧场、全民文艺创作的大展厅、文艺达人PK的大秀场、文化网红直播的大平台、元宇宙互动社区的大基地,堪称浦东老百姓“家门口”的最佳舞台。
“浦东法规”为引领区护航
“500万元贷款,年化利率只要2.85%,审批效率像‘特快专递’一样高,这项法规就像是一场‘及时雨’。”上海顺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陈建江口中的“及时雨”,正是第8部浦东新区法规,也是本市首部绿色金融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
从行政审批改革到绿色金融发展,再到文物艺术品交易,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12部浦东新区法规正在连续“上新”,充分彰显浦东引领区发展速度的同时,更为引领区建设蹄疾步稳提供了“硬核”法治保障,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制度供给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立法工作中,我们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定浦东新区法规,首先是有立法需求先提出来,有的是职能部门提出来,有的是市场主体提出来,也有的是老百姓提出来,我们充分吸纳民意、汇集各方面智慧。”在浦东新区司法局局长黄爱武看来,一部浦东新区法规的诞生其实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在引领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浦东推动改革时可以充分用好立法授权,加大自主改的力度。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虞浔表示,浦东历经了30余年的开发开放,从综合配套改革到自贸区制度创新,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改革渐入深水区,浦东新区法规的诞生让引领区从‘大胆试’‘大胆闯’迈入了‘自主改’的新征程。”
“浦东新区法规的创制与制定实施,对于更好推动基层实践的制度化以及制度化基础上的立法转化、推广复制,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发展、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虞浔看来,浦东新区法规是重大机遇与重要抓手,“可以推进引领区建设,为上海乃至中国法治化提供首发和试点经验。”
目前,浦东正在智能网联汽车、存量产业用地更新、建设用地垂直空间分层设立使用权等方面研究制定新的法规或管理措施,为各类引领性、首创性改革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撑,确保各项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唐玮婕
经济发展
占全市GDP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 从2012年的29.5%提高到2021年的35.5%202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高于全市2.6个百分点
人民城市建设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50726元提高至2021年的80746元年均增长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