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9-28 第27,36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0版:文艺评论/影视

医疗剧的疑难杂症怎么治?

——从电视剧《亲爱的生命》说起

在解决剧中各种疑难杂症的同时,医疗剧如何解决自己的疑难杂症,也越来越为大众所关心。图为电视剧《亲爱的生命》海报
       不打哈
      
       关于国产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有一个迷思是:为什么在纪录片领域屡有评分超过9分的作品出现,如《生门》《人间世》《中国医生》,可一旦转换到电视剧赛道就佳作寥寥,超过7分已是少见?
      
       也许,刚刚收官的《亲爱的生命》可以作为一扇观察的窗口。编剧王童先后担任过两季纪录片《急诊室故事》的总撰稿,两季节目的评分分别高达9.6和9.7,充分证明了其在文本层面对于医疗题材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然而《亲爱的生命》在播出30集后才迟迟开分:5.8。
      
       有人可能会为主创感到委屈。全剧以两位妇产科住院医师杜帝和吴聪睿的成长为长线情节,以她们遇到的各种病患为短线情节,总共安排了35台重要手术,小到检查单、B超报告,大到手术场面,医疗器械的摆放,都有专业人员和医学顾问把关,做到尽量专业,确实规避了此前医疗剧中出现的把MRI片子错当成脑部CT、为病人注射9%生理盐水、不戴手套就直接触碰无菌服等专业硬伤,服装置景的还原度也很高。
      
       而观众的争议点之一是在剧中病例的真实性上:有人表示很真实,自己就经历过,更多的人表示太悬浮,不可能。分歧背后,其实是一个医疗剧究竟应该如何选择病例的问题。《亲爱的生命》的剧本筹备方式是纪录片式的:走访了大量妇产科医生和医疗领域专家,参与了多场学术活动,收集了两百多例真实案例。最后被挑选出来进行改编再缝合到剧情中的,大多数都是比较极端的病例,包括婆媳同时怀孕且住进同一个病房待产,婆婆状态很好,儿媳妇却有罕见病;女高管高龄怀孕,私自给自己打催产素,为的是顺产从而能尽早出院保住工作;甚至还有一个病例,直接改编自“世界首例肺移植产妇去世”这一真实新闻。
      
       有一个观点,认为国产医疗剧应该在专业性上多向纪录片学习。《亲爱的生命》看来是做到了,为什么仍然受到观众质疑?原因或许在于,人们在观看电视剧时往往会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来感受那个艺术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产生共情和共融,而在观看纪录片时本就抱着长知识开眼界的心态。因此,虽然大众期待在医疗剧里看到离奇的疑难杂症,但如果这些病例过于超出他们的日常认知,就会适得其反。
      
       如果说展现医生如何使用高超医术和先进手段战胜疾病拯救生命,是专业层面上的考验,那么铺展附着于专业之上的情感、人性以及社会话题,考验的是创作者能否真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在逻辑。顺应近来国产剧的潮流,《亲爱的生命》借助题材优势搭载了很多与女性相关的话题,比如原生家庭的性别歧视、婚姻中的家暴、女性在生育和升职之间的两难选择等。而该剧所遭遇的不满,相当一部分就与这些话题的阐述有关:它们有些是为了树立人设、制造冲突而强行制造矛盾,有些则像随处可见但其实禁不起推敲的“二手金句”。
      
       比如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的杜帝和男友李骏骁围绕“先养孩子还是先拼事业”而产生的激烈争吵。两人相恋五年,同在妇产科工作,李骏骁升任主治医师之后向杜帝求婚,希望能够尽快翻开结婚生子的人生新篇章。可是杜帝正面临住院总医师的选拔,不愿意在事业上升期因为怀孕而按下事业的中止键,想等自己也当上主治医师之后再考虑。接下来李骏骁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自己不是要求杜帝中止自己的事业,只是暂缓两年,不然等杜帝升到了主治医师,她就成了高龄产妇。这场对话开启的话题其实是很有探讨价值的:对于有事业心的女性而言,职业道路上每一个阶段都是关键期,而她们只要生孩子,就一定会耽误工作,无非是早耽误或者晚耽误。那么,所谓最佳时机是不是一个伪命题?真的存在一个非生理意义上的最佳时机吗?如果女性注定要为履行母职付出代价,小到家庭、大到社会,该如何对其进行补偿?但可惜的是,接下来杜帝说了一句台词:“原来我在你心中不是一个平等的人,只是一个有子宫的生育工具”,迅速将话题引向了“是不是为了家庭就要放弃另外一个人的梦想”“女性的事业值不值得被尊重”“凭什么一个有实力的妇产科女医生就要把生孩子照顾家庭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等。明眼人能够看出,在这里,剧本实际上是偷换了概念,效果不仅在于强行制造两人之间的分歧,更在于用这些常驻热搜榜的议题挑起大众争议,制造剧集的讨论热度,却浪费了探讨真问题的机会。
      
       而在网红女主播患上产后抑郁症的案例中,医生刘念白为了向其家人解释产后抑郁的成因说了一段话:假如你刚刚动了阑尾炎手术,拖着伤病未愈的身体马上要投入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出一点差错就会被指责,没有任何收入和前途,你会开心吗?这段话听起来很耳熟,我们曾经在很多10万+的爆款文里看到过。它能够很轻易地唤起受众的共情,但是它不对。因为“成为母亲”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来作比的。
      
       在这方面,《亲爱的生命》表现出的同时也是近来不少国产都市剧的通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是电视剧贴近现实的表现,但是很多作品播出之后给人的观感却是“悬浮”“伪现实”,推高了话题的讨论热度却并无助于大众对于现实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曾经说过:“从那些没有时间生活的人那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同样的,从那些并不真正来自于生活的“二手道理”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国产医疗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种兼具市场价值和社会意义的重要类型。仅仅相隔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有《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和《亲爱的生命》两部医疗剧先后播出。在解决剧中各种疑难杂症的同时,医疗剧如何解决自己的疑难杂症,也越来越为大众所关心。马克思曾经评价巴尔扎克、狄更斯等19世纪的小说家: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他们提供了比政治家、道德家和新闻记者还要多的东西。那么,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相比于同题材的纪录片屡获高分,今天的医疗剧创作者需要思考的是,电视剧如何给大众提供比纪录片“还要多的东西”?或者说,具备自身独特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