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8-10 第27,31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规划图正化为实景图,2025年初步建成链接全球、辐射长三角的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

南汇新城 抢攻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之城”

今年,南汇新城将实现从规划图向施工图、实景图的大步迈进。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周渊
      
       东海之滨,作为临港新片区主城区的南汇新城是上海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大约2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潮涨为海、潮落为泽”的茫茫滩涂。2003年,临港开发拉开大幕,滩涂上“长出”一座新城;2019年起,临港新片区承载国家使命再出发,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前沿产业迅猛发展;今年,南汇新城将实现从规划图向施工图、实景图的大步迈进,一座“未来之城”呼之欲出。
      
       根据规划,到2025年,南汇新城将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核心承载区,初步建成“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链接全球、辐射长三角的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
      
       新城遇上“新赛道”,抢占未来产业高地
      
       上海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兵银最近有个“甜蜜的烦恼”,企业发展快,原先近3000平方米的厂房不够用了,为此,他们早早“抢订”国际氢能谷1万平方米的新厂房,“等明年搬家后,预计产能将达到现在的4到5倍”。刘兵银说,研发型企业前期投入大,临港新片区政策和产业集聚优势对中小企业格外友好,“落户新片区5年来,到2020年进入市场化运作,合作伙伴有中船、宝武、上汽、国家核电等大企业”。
      
       据了解,目前,临港新片区已聚集上海氢晨、上海治臻、上海唐锋、镁源动力等20多家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企业,涵盖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抢占绿色低碳“新赛道”,新片区在氢能动力、绿氢系统配套、制度创新、示范应用等方面加强了支持力度。去年,新片区首次明确将氢能列入“未来产业”,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关于加快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的若干措施》。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今年6月,国际氢能谷入选上海第三批特色产业园,目标到2025年新片区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在南汇新城,氢能应用场景已渐次丰富:16辆“喝氢吐水”的氢能源公交车行驶在大街小巷;首个油氢合建站已开业,氢能源公交车仅需10分钟左右就能加注20公斤氢气,可续航350公里;两辆49吨的氢动力集装箱重卡途经东海大桥往返洋山港区;在不久的将来,国内首创氢动力中运量T2和T6线数轨列车也将投入使用。
      
       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抢占“新赛道”的同时,南汇新城同步提升“科创浓度”——国家实验室、顶尖科学家社区以及各类功能型平台的引入,在加速创新资源集聚的同时,也有效畅通高新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径。
      
       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海交通大学、临港集团等联合成立的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主攻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是上海首批功能型平台之一。在企业合作项目集成调试交付区,一批根据新城企业需求定制的研发转化成果正在加紧调试。比如,“电池底盘视力混合智能引导协作机器人锁付工作站”项目是为某大型汽车工厂定制的,智能引导系统协助协作机器人,能在70秒内完成18个螺栓拧紧与确认的动作,拧紧作业可靠性近100%,单日处理至少200台/套工件,锁付定位精度接近0.2毫米,已在现场稳定运行。
      
       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副总经理赵勇介绍,平台在智能感知、智能作业和智能管控三大共性技术研发方向的相关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已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行业中广泛应用。“围绕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提炼企业个性化需求形成共性技术研发,我们相当于从科技成果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中试环节,最终为企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5年多来,平台先后孵化出17家科技企业落户新城,涵盖航空发动机、核能装备测试验证、智能制造机器人、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已成为支撑新城产业发展的重要研发力量。
      
       在南汇新城,这样的功能型平台还有不少,涉及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多个领域,成为科技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连续3年来,新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目前已接近1000家。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新城将布局不少于30万方孵化载体,大力培育创新生态,引入更多优质的科技企业,拓展创新型应用场景不少于300个。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新城“临港样板”
      
       除了“硬核”产业提升能级之外,南汇新城更着墨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品质等民生关切领域下好先手棋,全力打造与特殊经济功能区相匹配的现代化新城“样板间”。
      
       主打“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南汇新城的生活舒适而惬意。如今,每到节假日,环滴水湖成了露营好去处,湖面上白帆点点,帆船、赛艇等户外亲水运动人气十足。社交网站上,海昌海洋公园、上海天文馆、星空之境海绵公园等已成“网红”,来南汇新城赶海、观潮也成为流行。
      
       今年6月,临港大道(G1503-两港大道)节点改造工程开工,将于年底通车,届时将形成新的新片区对外交通主通道。构建高效畅达、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网络,到2025年,临港将实现“15分钟到达浦东枢纽、30分钟可达龙阳路枢纽、60分钟可达虹桥枢纽、90分钟可达长三角毗邻城市”的目标。
      
       两年间,中小学生源数量增长20.8%,一批幼儿园、小学、中学建成开学,“临港速度”也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上,这无疑是南汇新城吸引人才的“流量密码”。据悉,“十四五”期间,南汇新城将分批新建至少39所学校,预计今年就将有4所学校开学招生。
      
       华东师大二附中临港分校是新近落户南汇新城的功能性主体,眼下学校正在火热建设中,将设36个高中部班级和24个国际部班级,还将拥有学科教室、科创实验室、艺术中心等新型学习空间,预计明年将与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同步开学招生。新片区管委会社会发展处副处长方娟表示,通过高校附属办学、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等模式,南汇新城加快推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导入,并不断完善教育发展体系,筹建教育发展研究机构、老年大学、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