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7-20 第27,29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教育/卫生/广告

影响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是什么,最新多学科研究指出——

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对孩子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储舒婷
      
       为什么有些学生考上名校却仍然高兴不起来?遭遇挫折后,为何有人越挫越勇、有人却一蹶不振?在公众的印象里,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除了智商,情商也很重要,而如今,学界提出了更科学的概念,即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和社会与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简言之,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影响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日前,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线上跨学科论坛上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及一点:就个体而言,和认知能力相比,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目前有待提升。由此,教育者也必须直面一个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等认知能力的评价已相当完善,但要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该如何打造真正有温度的课堂和校园,从而成为培养个人社会情感能力的主阵地?
      
       与认知能力不同,社会与情感能力可能会退化
      
       一个现象让不少教育工作者感到忧心:当前,世界儿童青少年出现抑郁高发和抑郁低龄化态势。相比10年前,抑郁比例上升显著。同时,年龄较低的10至14岁儿童青少年在抑郁的相关测评中得分反超较高年龄。
      
       另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发布了一项为期三年、对全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结果显示,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包括个人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等,均产生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些昔日以高分考进名校的“学霸”,毕业后未能延续学生时代的“辉煌”,在社会生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受挫后更是感觉自己不幸福、不成功,且对这种局面无能为力。在他看来,这种现象就与其社会与情感能力的不足有关。
      
       袁振国从专业层面作了进一步解释:社会与情感能力,具体可分为任务力、情绪调节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五大维度,其中又包含自控力、责任感、毅力、抗压力、共情能力、合作能力等15个子能力。这15个子能力相互关联,某一种子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影响其他子能力的发挥。
      
       与认知能力不同的是,社会与情感能力还可能发生退化。如果遭遇一些挫折或创伤,有些人会变得保守、特别害怕与人交往。因此,他强调,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要重点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成人后也应纳入终身教育,作为贯穿一生的学习内容。
      
       教师从事的不止是物质、精神劳动,更是一种“情绪劳动”
      
       在社交媒体上,诸如“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等话题时常引发热议。在部分学者看来,如何面对精神压力,提升自己的抗压力,也是每一个当代人的必修课,而这也与社会与情感能力密切相关。科学研究发现,在情绪控制和调节方面,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大脑和神经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龙年长期从事人脑认知功能研究。他说,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人的情绪是大脑的一种认知功能。相关脑科学研究显示,杏仁核在控制人类情绪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先天存在一定差别,更多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中,学校教育无疑是重头戏。OECD测评显示,在10-15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师生的交往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更注重认知和知识的传授,如今,重视师生关系、同伴互动中的情感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尹弘飚教授指出,教师从事的不止是物质、精神劳动,更是一种“情绪劳动”,教学是以大量的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工作,教师在育人时潜移默化、不自觉流露出来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与之互动的学生。
      
       教学是一种情感实践,应将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贯穿始终
      
       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显然,现有的学校教育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亚庆直言,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不能单看升学率,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和积极的情感,都应该纳入对学校的评价维度。
      
       2011年到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全国十余个省的学校合作开展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开展相关教学的本土化探索。毛亚庆指出,学校的氛围、环境和文化构建非常重要,比如学生在学校里的体验、价值取向、人与人的关系等,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显著影响。可以说,积极、包容和开放的学校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等,都将共同促进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袁振国建议,不妨将社会与情感能力纳入学校的课程,“并非在目前的课程表上单列一门课,而是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学科教学、非学科教育中有意识地贯穿相关内容”。他以社团活动为例,学生在游戏中形成友谊,逐渐学习自我控制、社会交往、理解他人,接纳别人的优点、容忍别人的缺点等。“要使学生明事理,不能光说教、讲故事,更重要的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情感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指出,教学即是一种情感实践,因此,学校不仅仅应被当作培养认知的场所,也应该是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场所。同时,应举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