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7-05 第27,28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教育/卫生/公告

让孩子们放松身心的暑假同时也是意外高发期,教育专家提醒家长:

意外伤害并非“意外”,小区莫成监管“盲区”

       ■本报记者 王星
      
       又到一年暑假时。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上海的孩子们经历了疫情考验,居家度过了三个多月的特殊时光。不少家长也悄悄发现了一个身边的变化:一段时间来,孩子们在小区里结伴一起玩耍的情况越来越常见了。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到骑着平衡车、自行车甚至开起卡丁车的大孩子,不少孩子都把自家小区当作了身边的“玩乐场”。
      
       如今,为期两个月的暑假已开启,如何让孩子们在尽情玩耍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安全隐患?教育专家认为,尽管居民小区内环境相对封闭,但家长仍应尽好看管义务,为孩子筑牢安全底线,切不可任由孩子在社区随意“放飞”。社区也应通过安全设施的维护、安全规则的制定,甚至安全志愿者的配备等提供良好保障。
      
       “散养”在社区的孩子,可能是闯祸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疫情期间,卡丁车一度成为沪上一些居民小区里的网红玩具,其中不乏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儿童卡丁车。尽管小区内普遍限速5公里/小时,但仍有不少大人和小孩团购了卡丁车在小区内肆意驰骋。
      
       前几天,上海宝山区某小区内发生惊险一幕:一名3岁幼儿驾驶儿童卡丁车将一名5岁男童撞伤,快速行进的卡丁车将这名5岁男童从后撞倒,导致其后脑勺着地。被送进医院后,5岁男童被确诊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根据目击者回忆,这辆儿童卡丁车属于小区里一个12岁的孩子。当时因为要去拿一个快递,所以离开了卡丁车。此时,边上一个3岁小孩,趁家长不注意爬上了卡丁车并启动了它,随后以较快的速度将5岁男童撞倒。
      
       “这起事故看似是个‘意外’,但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家长作为监护主体的缺失。无论是3岁还是12岁的孩子,他们都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家长理应尽到监护责任。”上海家长学校专家李爱铭表示。
      
       眼下,随着暑假来临,不少孩子都“散养”在社区里,由于父母大都在上班,无法现场监护,这些孩子的监护职能就落在祖辈身上。而祖辈的行动能力远不如孙辈,如果家庭的规则意识和管理约束能力又相对松散,这些容易闯祸的“熊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暑期儿童安全管理的隐患。还有个别家长,为了图省事,有时甚至放任孩子自己在小区玩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孩子既可能成为闯祸者,也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让孩童玩得安全又尽兴,安全规则制定可纳入社区规划
      
       每年暑假,都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意外伤害已占我国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儿童意外事故52%发生在家庭,19%发生在街道社区,12%发生在学校。尽管意外伤害的特点是意外性和突然性,但其实绝大多数儿童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近年来,上海正在全力打造儿童友好社区。在上海家长学校特聘专家相旭东看来,应将儿童安全工作纳入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规划,通过社区安全设施的维护、安全规则的制定、安全志愿者的配备等,为社区内少年儿童提供安全保障。
      
       相旭东建议,一些儿童活动较多的社区是否可借鉴疫情期间的志愿者工作经验,从热心的家长居民中招募一批暑期志愿者,对社区内的儿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管。此外,有条件的社区也应多开展针对家长和孩子们的安全教育,或组织一些亲子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