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闻佳
新冠病毒到底有哪些变异株,特性是什么?病毒不断变异,我们的未来还可期吗?复工复产的当下,市民应该怎么做?昨晚,“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一期开讲,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谢幼华研究员在为广大市民解读新冠病毒特性及相关防疫要点时强调:即便病毒会变异,但不代表“防不胜防”,强化个人防护意识,自觉自律坚持防疫细节,我们能守住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防”字是守护健康关键
谢幼华介绍,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本身具有变异性高的特性。如今,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毒株已至少席卷了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谢幼华分析,大规模的感染者导致病毒的培养基巨大,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从而积累许多变异。面对狡猾的新冠病毒,人类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未来病毒会以如何面貌出现很难预测,但“防”字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人们应该继续针对病毒特性采取防疫措施,把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培养、固化成一种健康生活的新方式。
病毒存活时间的三个“度”
那么,新冠病毒到底可以在物体表面活多久?对于市民这一关切,谢幼华解释,病毒在不同材质上存活时间差别很大。在光滑的表面,比如玻璃,存活时间较长;在木头上,存活时间就较短。
简言之,病毒存活时间跟三个“度”有关系,即病毒的起始浓度、温度、湿度。如果病毒的起始浓度较高,那么存活时间越久;环境温度低,存活时间就较长,比如零下20摄氏度时病毒存活时间就较长;湿度方面没有十分线性的指标,但总的来说,干燥的环境不利于病毒生存。掌握这些知识,市民可以有针对地营造不利于病毒传播的环境。
定期检测核酸,加强防护切莫掉以轻心
历经2个多月全市上下连续奋战,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谢幼华强调,这是人人参与的成果,同样地,守护这份成果也需要携手同心。那么,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市民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个人防护呢?
对此,谢幼华给出三条具体建议:第一,不必过于恐慌,社会面清零后,病毒来源会越来越少,此时牢记戴口罩、勤洗手更重要。手卫生也同样重要,接触物品后,碰触眼鼻口前,一定要在流动水中正确洗手;第二,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在室内环境中,应尽可能开窗通风,通过气流降低环境中的病毒浓度,务必减少人员聚集,始终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第三,核酸检测是目前新冠确诊的“金标准”,复工复市后,定期检测核酸,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市政府新闻办、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承办,于6月1日首推,连续12日邀沪上医学专家、知名学者讲述公共卫生防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