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宜
马齿苋
马齿苋,一种野草。当年在乡下挑了给猪吃,是猪的爱物。想当时年少,每天放学回家,拿了竹篮和斜凿到田野挑猪草,是我的日课。满满一篮草,其中大半是马齿苋。
现在,野草入馔,它也成了人们助餐的菜蔬,可以凉拌,也可以用它炒鸡蛋,炒肉丝,做包子馅。这种野草,农村到处都有,但在上海很难见到。我见天山公园有时有,但过些时就会被清除了。民间不叫马齿苋,我从小就认识,一直以来,却不知道它是马齿苋,我们那里都叫它酱瓣头草。
听人说,在菜市场里能见到,还买了做馄饨馅子。据说味道还不错。
明代高邮王鸿渐写有《野菜谱》,简要文字配图,搜集六十种野草以备荒年救灾之食,其中就有马齿苋。
马齿苋不仅可作食材,也可入药。据《本草纲目》,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作用,因之又称长寿草。
王鸿渐名磐,号西楼,著名的散曲作家。他在《野菜谱》中说,马齿苋“入夏采,沸汤瀹过,曝干,冬用。旋食亦可,楚俗元旦食之”。并引民谣:
马齿苋,马齿苋,
风俗相传食元旦。
何事年来采更频,
终朝赖尔供餐饭。
关于马齿苋,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也写到过它,说是古代很重要的菜蔬。
他说他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做馅包包子。“我有时从她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后来汪曾祺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那时候,指的是所谓三年困难时期,食物匮乏。“终朝赖尔供餐饭”,当年的苦难,我们也经历过,但这马齿苋,我始终没有吃过。
草头
在本帮菜里,草头圈子是一道传统菜。这草头,也叫金花菜,取其花黄如金的意思。
我小时候,最早挑来吃的就是它。大家叫它爬篱头(读吴语音),无锡北乡、江阴一带都这样叫。不同地区稍有差异,所谓十里不同风,不奇怪。
长江以北便不同,王鸿渐的《野菜谱》里有一谱这样说:“藩篱头,腊月采,熟食。入春不用。”他称藩篱头,并记录下了当时的民谚:
藩篱头,延蔓草,
傍篱生,青袅袅。
今年薪贵谷不收,
拆藩篱煮藩篱头!
民谚描绘,谷歉收,薪柴也贵,灾民拆篱笆当柴火,用来煮这傍篱而生的延蔓草,以此果腹度荒。
草头在植物学上称苜蓿,清寒人士以此为食。王蘧常先生为夫人沈静儒作悼亡诗有云:“常言无福到西湖,苜蓿清寒愿屡辜。今日烟霞同供养,却怜谁与话欢娱。”常常说起去西湖玩,生活不易使愿望成空,现在你虽然长眠于此,享受西湖烟霞的供养,但谁又能与你说话谈笑以解你的孤寂啊!表达了王先生心中的愧疚。
苜蓿又有紫花苜蓿,我们称红花郎的。农村成片种植,可沤作肥料肥田。
那时一片片紫莹莹的花海,孩子们去里面撒欢打滚,大人也不喝止。那红花郎贱,不怕践踏。另一种金花苜蓿,即草头,也就是爬篱头,又名黄花苜蓿。我在农村生活时,没有专门种植的,地头宅边到处生长,我们都习惯叫它金花菜。常有邻家小伙伴挑了上街去卖。他们早一天把它择好扎好,一把把,装在竹篮里,洒上水。第二天,全都翠生生,鲜嫩嫩,一早拎出去,贵一点贱一点都能卖掉,换几个钱贴补家用。也有人不愿去街上卖,便有人收购了,集少成多,批量送去街上,从中赚点差价。
以前我女儿寄养在无锡前洲外婆家,可说是早期的留守儿童。她也会和邻居小伙伴一起,去田野挑金花菜。她年小不懂事,去红花郎田里挑那杂长着的金花菜。村里人知道她是上海小囡,人又小,便也听凭她,见到了也不说什么。
草头的籽实外包螺旋形荚果,边缘有毛和疏刺。麦收上场时,常见有这种怪东西缠在农人的衣裤上。蒲公英靠白色小伞,随风飞翔传播种子,草头和有些野草就靠带毛、刺的荚果,附着在人畜身上,布散四荒八郊,不致灭绝,百世永继!不能不赞叹这大自然的神妙,和造物主的无穷智慧!
荠菜儿
王鸿渐《野菜谱》:“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有歌吟唱:
荠菜儿,年年有,
采之一二遗八九。
今年才出土眼中,
挑菜人来不停手。
而今狼藉已不堪,
安得花开三月三。
要是从诸多野菜里,遴选前三名进入园蔬,那么,荠菜儿会是最有资格的。不过,在我们家乡,纯用荠菜做一道菜,不是说没有,但极为难得。我印象中,它就是做馄饨馅的主儿。
用它做春卷,那是后来的事了,我少年时在乡下,还没有见过春卷呢。要说做冷盆,那就比不上马兰头了!
汪曾祺先生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这是高邮地方的风俗,我们那里没有。倒是听说石蒜花能驱除蟑螂,因为有这方面的功能,人们叫它蟑螂花。我家乡西高山北山的坡上,每到夏末秋初,满山坡的石蒜花。花形如龙爪,很美。我大姐家就在那山下,我小时去看她,回家时总要爬上山坡摘一大把,捧着回家。这花没有香味,反而有股怪怪的味道。于是一路走一路扔,到家时全撒没了。
前几年见中山公园有很多蟑螂花,不知如今还有没有?谁家有令人讨厌的小强(上海称蟑螂为小强),不妨采回试试。
还有一种文殊兰,属石蒜科植物。那花形跟石蒜花很难分辨。它又称十八学士、翠堤花,那名字就雅多了。
这让我想起麦冬草,现在公园、绿地,以及住宅小区的边角空地都栽得有。粗头乱服的阶沿草,亦有一个雅的名字——书带草,这应该都是那些钟情于花草的文人们的功劳。据说,汉代大儒、集经学大成者郑玄,他在讲学著述时,就是采集麦冬草编缀集子,麦冬草因此得名“书带草”。苏学士有诗云:“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
再说这荠菜,过去都是野生,现在也有菜园子里种的了。菜园子种的茎白叶大,颜色比野生的浅淡。这是因为种得密,不如野生的散漫各处,日照充足,颜色就深了许多。
有时看到上海有的女士在公园挖一种野草,以为那是荠菜。我看样子像,其实不是。我说,这不是荠菜啊,她们说是的。
荠菜等窜了薹,开了花,就无法食用了。那花也没有观赏价值。
马兰头
春日,在天山公园见园林工人在拔除杂草,见到有马兰头。我捡了回家,种在空置的泥盆中。居然成活了。“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吃了上高山。”旧时,农历三月初三,无锡西高山迎神赛会,是十里八乡大人小孩的欢乐节日。这时,也是马兰头最繁茂时节。
马兰,也称马兰头,在《野菜谱》中,王鸿渐写成马拦头,说:
马拦头,拦路生,
我为拔之容马行。
只恐救荒人出城,
骑马直到破柴荆。
为便于赈灾人员顺利通行,救灾恤民,拔除沿途的马兰头。照说,马兰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不盈尺,马蹄得得,鞭策而行,是毫无妨碍的,此处则喻马恋食马兰,该是他名其马拦头的由来。
马兰头作为菜蔬,最常见的做法,是从田野采集后,洗净,经沸水焯过,捞出挤干,剁碎,加豆腐干丁,加精盐、香油,拌匀,便成了上得了台面的标配冷盆。
马兰头,也是珍贵的药材资源。据《本草纲目》,“马兰,止血,与泽兰同功”,“根叶,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1952年秋,时崇明陈先生三岁兄弟患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相嵌的肠子破裂,病情凶险。找儿科大夫和中医外科,无法诊治而更加恶化。后请到蛸蜞镇外科郎中陈晓潘,他开方,嘱取马兰根捣烂,取汁,配以消炎去腐药粉,调和敷患处,外用车前草叶覆于上,以起清热消炎解毒功效。
所幸大自然无私馈赠,马兰在崇明田野湿地到处都有,取用不尽,经过一周精心护理调治,病情明显好转。三周后,出现奇迹,疮口痊愈,腹部炎症消失。
马兰头和车前草的药效神妙若此!只是,宝贵的中医药传统和优秀的中医诊疗技术如今日渐式微,有的已经失传,这是十分可惜的。
2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