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1-30 第27,125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今生有你》,“45+”演员携手演绎“烟火爱情”

生活流细节让“俗套”剧情也有了落地的感觉

《今生有你》首播就在央视八套创下收视率平均1.1、最高1.4的优异成绩,并连续多日位居优酷站内播放前列、平均收视破1并位列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高位。图为该剧剧照。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 姜方
      
       演员钟汉良、李小冉继《来不及说我爱你》后,时隔12年再度携手演绎甜虐交织的情感纠葛,都市情感剧《今生有你》在央视八套和优酷网已播出至尾声。该剧首播就在央视八套创下收视率平均1.1、最高1.4的优异成绩,并连续多日位居优酷站内播放前列、平均收视破1并位列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高位。
      
       男女主人公因误会分手,分手时女主角怀上了男主角的孩子,时隔多年两人各自念念不忘,历经波折后破镜重圆,《今生有你》论情节实在称不上新鲜。但钟汉良和李小冉两位“45+”演员,却依靠火花四射的对手戏频上热搜。如果说荧屏情侣时隔多年再合作是该剧的“流量”密码,那么扎实、接地气的生活流细节、细腻推进的感情戏,则赋予原本“俗套”的故事不少人间烟火气,从而打动众多“求更新”的网友。
      
       用具有人生阅历的表演让观众为“虐恋”意难平
      
       《今生有你》改编自匪我思存十年前出版的原著《爱你是最好的时光》。作为一部根据言情小说改编的剧集,已有评论人总结已上演或即将上演的“套路”。
      
       其一,男女主角聂宇晟和谈静少年相恋。但他们背负上一代血海深仇,聂宇晟父亲一句“给你五百万离开我儿子”,已怀孕的谈静说狠话抛弃了心爱之人。这是青春疼痛文学桥段。其二,谈静带着患有心脏病的儿子,生活清苦之际,天降伯乐盛方庭发现她这颗蒙尘之金,之后谈静工作、生活、看病有如神助。这是借主角光环大开金手指桥段。其三,亲子鉴定,富豪老父亲棒打鸳鸯,失散多年的小一辈、老一辈各自认亲,“情敌”“对手”变“兄弟”。这是“狗血大乱炖”桥段。
      
       可就是这样一部处处埋着古早言情“梗”的剧集,为何不仅没有被市场淘汰,反而热度飙高?首先要归功于赏心悦目的男女主角——钟汉良和李小冉,一个忧郁深情一个外柔内刚,活脱脱还原了书中人气质。钟汉良特地为拍此剧瘦了18斤,而李小冉皮肤还是温润白净。更重要的是,两位高颜值演员贡献了具有人生阅历的表演,让观众为这段“虐恋”感到意难平。
      
       两人在剧中的第一场吻戏登上了热搜。剧中谈静在医院被“丈夫”意外打伤嘴角,聂宇晟便与之发生冲突,但由于谈静“丈夫”已前科累累,再入警局将面临判重刑,于是谈静便寻求聂宇晟原谅。又气又心痛的聂宇晟质问谈静,终于抑制不住胸中奔涌的爱。男女主角吻上之前,镜头切转回少年时期的二人,摇滚乐旋律响起之后,被生活折磨过的两个支离破碎的灵魂,终于重逢并紧紧拥吻,既有释放而出的强烈爱意,也有痛苦、委屈和崩溃交织的复杂情感。不少网友对这场吻戏感触颇深,纷纷留言:“一个压抑已久的吻,不是心的回归,却是五味杂陈。”
      
       “尽可能找到了落地的感觉”
      
       “原著基调决定了这不会是一部真正的生活流剧集,但电视剧的确尽可能找到了落地的感觉。”有剧评人指出,《今生有你》没有名牌云集的悬浮感,相反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也是该剧播出后让观众感到最惊喜的部分。
      
       首先让悬浮落地的,是颇为用心的服化道。有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只有高中学历的谈静在面包店打工;下班后她所居住的房屋破旧狭小,老房子木地板吱呀吱呀,墙上泛黄,卫生间也没那么干净,物品摆放都是孩子的玩具用品,餐桌上的饭就是包子、豆浆、红薯、鸡蛋。她穿的大衣是破旧起球的,脸上的妆容同样简单。聂宇晟的白大褂也没有精致剪裁,妆容和神态体现了一个普通医生的疲惫感。
      
       “外壳”做得不错,“里子”也可圈可点。《今生有你》导演刘俊杰以细腻见长,该剧感情线的塑造克制又深情。若按照某些“爽剧”拍法,《今生有你》可以前几集就“撒糖”,但剧中一开始聂宇晟和谈静交集并不多,分别多年即使重逢,两人也有各自生活。谈静在面包店奔波,照顾儿子,还要给爱惹祸的“丈夫”善后;聂宇晟在医院奔波,也要应付急着让他找女朋友的父亲。30集篇幅,男女主角重逢后的首场吻戏12集才出现,证明该剧情感推进充满耐心。
      
       生活的无奈和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通过《今生有你》的长镜头娓娓道来,而每集开头的文艺风台词和考究的影像审美,也让该剧在生活的一地鸡毛之外,多了些“淡然疏朗”的氛围。正如有的网友所说,“狗血和文艺就是一墙之隔”,用心的细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剧情整体构架上的“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