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2-01-22 第27,117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无障碍设施 加渡板添提示,把“排障”更进一步

       ■本报记者 周渊
      
       在上海,绝大多数人行道都铺设了盲道;老旧小区里,越来越多的电梯拔地而起;行人过马路时,来往车辆会停下等候……街头的种种无障碍设施,给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便利。
      
       今年上海两会现场,不少政协委员将视线投向了无障碍城市建设,从过街天桥、人行地道,乃至小到地铁增加一块上下车渡板、路口增设一个帮助视障人士的音响提示装置,都成为他们的民生关切,为城市无障碍环境“排障”,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不要让视障人士出行再带两根盲杖
      
       “谁都不希望自己需要坐轮椅的时候,家门口有道过不去的坎儿。”臧熹委员的《关于为全市过街人行天桥逐步加装电梯的建议》获得市政协2021年优秀提案,过去一年,上海为16座人行天桥加装50部电梯,还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今年更是提出了“应装尽装”目标。
      
       除了“看得见”的过街天桥,市政协常委马驰和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还注意到了“看不见”的人行地道。他们注意到,不少人行地道存在设施老旧落后、引导指示牌混乱、对老弱残障人士不够友好等问题。他们建议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注重细节提升、尽快改造整修,同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市民更便利出行创造条件。
      
       持续推动上海无障碍设施建设,今年,臧熹委员带来了两件切口更小的提案,分别是《关于完善视障人士过街音响提示装置的建议》和《关于上海轨道交通增设上下车渡板的建议》。
      
       在调研中,臧熹注意到,上海大部分路口并没有视障人士过街音响提示装置,有些曾经安装过相关装置的路口,也因周围居民投诉声音扰民而拆除了。“视障人士过街往往依靠听觉,根据车流声判断红绿灯,很多人都遇到过盲杖被压断、被碰掉的情况,所以,出行都会携带两根盲杖,以备不时之需。”臧熹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他建议,相关部门对视障人士出行集中区域进行梳理,在出行集中路段增设过街音响提示装置。而针对声音扰民的问题,则可以通过智能手段优化使用,避免长时间不间断的音响提示。
      
       呼吁地铁增设一块上下车渡板,则是21位委员共同的心声。臧熹说,列车停靠后,车厢与站台间有一定的缝隙,导致轮椅上下车有一定困难,推婴儿车也不顺畅。“随着残障人士出行意愿增强和上海老龄化程度加深,这类人群将会不断增长。”委员们建议,在上海轨道交通全网各站配备渡板,可在部分站点非高峰时段先行先试。试点初期,有需要的人可以通过“Metro大都会”进行预约,便于站点方协调和更好服务,最终实现全网、全时段、随到随用。
      
       “人行道上的花坛安排能否更合理?”
      
       朱成钢委员注意到,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有一些不足,有的需要锦上添花,“比如建设较早的地铁一号线,很多出口没有自动扶梯”;有的需要雪中送炭,“比如轮椅出行有困难,走车行道危险不规范,走人行道高低不平推不动”;有的需要综合整治,比如有些人行道障碍过多、布局不合理。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国家和上海都有相关法律规范出台。“关键是如何在不断完善法规的前提下,更好贯彻执行,把无障碍城市环境建设落到实处。”朱成钢委员建议,在法治层面,建议市人大结合立法调研,就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政府及社会各方对无障碍环境的法律认知与贯彻执行开展监督、持续推进;市政协对此开展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建议。
      
       朱成钢特别提出,要将高品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范围。“人行道上的花坛安排能否更合理?自行车停放区能否更规范划定区域?财政补贴的无障碍多功能出租车能否再多一些?解决这些问题,要聚起绿化、城管、市政建设、邮电通信、交通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合力,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推手。”
      
       同时,在社会层面,要呼吁大家更多关爱行动不便的群体,在硬件设施、服务方式、信息传递各方面为他们创造更高品质的无障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