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2-05 第27,06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小矛盾不出居民区,大矛盾不出镇,尽力化解在基层

在华泾镇,“全国模范司法所”这样炼成

华泾司法所是全市首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司法所。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王宛艺
      
       正值第八个国家宪法日暨上海市第三十三届宪法宣传周,在徐汇区华泾镇新落成的法治文化绿地前,法官、律师、调解员“一字排开”,为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工作,解答涉法难题。“听得懂、信得过!”赶来“取经”的王阿姨竖起大拇指。
      
       让居民“点赞”的普法工作,由华泾司法所举办。这个办公面积仅400平方米的镇级司法所,依靠一项“看家本领”、一批“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和一个智慧平台,让小矛盾不出居民区、大矛盾不出镇、尽力化解在基层,炼成了“全国模范司法所”,培育出了一名“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和一名“全国模范调解员”。
      
       “看家本领”:诉调对接有效减轻群众诉累
      
       “早些年城市化进程中,由宅基地、集体资产处置和撤制村队引发的矛盾较多;近些年矛盾转移到房产继承、法人变更等。”华泾司法所所长冯斌心里门儿清。
      
       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冯斌思路不变:“练好‘人民调解’看家本领,尽力化解在基层、源头。”司法所自2010年初启动“诉调对接”工作以来,一批业务过硬的律师除了在大厅答疑解惑,也扎根社区,每月定期提供法律服务。早在2016年,华泾镇17个居民区就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眼下,华泾司法所已成立9个律师个人品牌工作室,打响“金字招牌”。
      
       “这是民生实事!”冯斌表示,将诉讼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减轻了群众诉累,也节约了司法资源。更重要的是,调解优先能有效避免亲人之间因一时冲动对簿公堂。
      
       今年9月,华泾司法所调解工作又添新力,行政调解工作室、涉校纠纷调解工作室、涉企民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等三个专业调解工作室同时成立,畅通了百姓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
      
       “明白人”“带头人”:法治轨道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在华泾镇,“熟人社会”氛围依然浓郁。一些律师都没说通的“别扭”,社区“大家长”一理,竟然顺了。
      
       针对邻里间的人情味儿,华泾镇早在2018年就挂牌社区法治学校,启动第一批“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培训工作,推动社区居民在法治轨道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譬如,一户居民与妻子为谋求不正当利益“假离婚”。不料弄巧成拙,“假离婚”结果“真散伙”。阅历丰富的“法律明白人”秦老伯站出来,既说理、又讲法,一番推心置腹的规劝后,家庭矛盾成功化解。
      
       “只有人人都知法懂法,才能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在华泾镇,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一条街等,成为群众休闲学习的好去处。近两年,冯斌还针对少年儿童开发了“普法手偶剧”和“普法脱口秀”等新形式,推动普法从有形到有效。
      
       智慧平台:办事“无感”,获得感就来了
      
       在华泾司法所的调解指挥中心,有一块智慧大屏:社区发生的矛盾、110转交的案件等一目了然,有助于让最合适的工作人员尽快前往处置。这是华泾镇接驳治理数字化、赋能基层一线的缩影。
      
       此类探索还有很多:自去年底两台“无人律所”在人流密集的商圈、广场“上新”以来,已累计接待近400人次,涉及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等多种类型。此外,今年9月,华泾司法所上线“云调解”,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即可让调解员随叫随到,满足居民远程调解、化解矛盾的需求。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老百姓‘少跑路’。”冯斌说,接下来将继续创新服务思路,进一步探索法律服务和居民“零距离”,“居民们办事‘无感’了,获得感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