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1-10-11 第27,01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作为今年12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之一,“社会救助”近期在“一网通办”试点上线

“不见面”申请,让困难家庭不再“口难开”

       ■本报记者 王嘉旖
      
       身材敦实的80后汪永兴,已在普陀区从事救助工作近十年。从救助专窗到入户走访,他亲历着社会救助理念之变——从“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
      
       就在最近,“政策找人”注入新内涵。“社会救助”一件事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上线,这是上海今年重点选取的12件“高效办成一件事”之一。线上通办后,受助对象可“不见面”申请。法律援助、工会等此前独立办理的事项也被统一纳入。各政府职能部门打破条块限制、共享数据,政策库不断扩容升级,助推数据库加载“预警功能”,将政策推送在救助对象“开口之前”。
      
       一口受理,证明材料有望减少约40%
      
       汪永兴还记得,自己初入社区时吃过不少闭门羹。需要帮扶的困难家庭,往往各有各的难。面对这位脸生的年轻小伙,他们不愿和盘托出家庭的不幸。直至汪永兴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敲开居民家门,通过日积月累的情感交流,这一情况才慢慢好转。
      
       然而,汪永兴也发现,人力覆盖范围总是有限的。普陀区内存在大量“人户分离”现象,他时常要往返于几个安置人数较多的郊区,一户户巡查、回访,投入大量精力不说,对困难家庭的跟踪难免存有滞后现象。
      
       “一网通办”上线“社会救助”一件事后,居民们动动指尖便可自助申请。若是不会相关操作,也可步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填好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家庭存款、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后台便可自动匹配相应政策,避免“一对一”直面沟通的窘迫与尴尬。
      
       作为兜底性民生保障工作,社会救助有其特殊性。残障人士、困境儿童、独居孤寡老人……不同人群诉求各不相同,并对应着各自独立的直管部门。
      
       经过前一轮整合,民政、人社、医保等高频事项已实现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法律援助、工会、教委、团市委以及妇联等事项依旧分散在各条线部门。对受助对象而言,综合帮扶政策下,不少家庭涉及申请多项政策,重复填写信息难以避免。
      
       “社会救助”一件事在“一网通办”上线后,借由“一口受理、信息复用”,需提交的证明材料有望减少约40%。作为首批试点探索的区域之一,普陀区还率先打造“两库一中心”,即救助政策查询库、救助数据信息库、救助预警中心。一方面,救助顾问能在数据后台精准检索相应政策,做到各类政策了然于胸;另一方面,数据高度集成共享,有助开辟救助新场景、新应用。
      
       放大“数智力”,率先推出“四色预警”机制
      
       刚上线不足半月的“社会救助”一件事,目前仅是初级形态。大量数据汇集后,该系统还有望成为甄别困难家庭的“前哨”——不仅在第一时间发现沉默的困难人群,更将政策推送在救助对象“开口之前”。
      
       眼下,普陀区还在试水“四色预警”机制,背后依托的是一套精准算法。困难家庭基本情况、困难程度、致困原因、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生活困难情况等均是变量因子,并据此形成综合评分,系统再为困难家庭逐一标识相应颜色。
      
       普陀区民政局局长赵永尊介绍,颜色标识是为了更好匹配政策资源,不同颜色对应着社区救助顾问走访频次。同时,居委会干部等也会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一旦困难家庭发生大病等突发情况,他们会随时调整颜色评级。
      
       算法之外,社区救助顾问还将拥有实践指南——经典案例详解。相关负责人认为,救助始终是一桩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善用数据力量的同时,也要从成功实践案例中汲取养分,更好地研究个性化救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