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懿
《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近日出台,通过27项新举措,为数字化转型增添制度保障。据市发展改革委介绍,此次颁布的《若干政策措施》,之前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昨天起正式生效。
据介绍,该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目标引领,精准施策。所谓“精准”,是指政策聚焦于制度短板,立足于解决问题。根据调研,上海虽是我国数字化综合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一些单位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想法,折射出的是社会上存在转型动力不足、能力不够、技术不强、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此,27项新举措聚焦瓶颈堵点,通过强化制度供给,努力为数字化转型营造更好环境。
创新施策推进多领域数字化
围绕经济、生活、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聚焦重点领域的“高频急难”问题,提出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做法。
在经济数字化方面,上海将针对数字经济新业态的需求,探索一系列监管和服务模式创新,包括试点在线新经济平台内灵活就业人员的登记注册;在区域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进一步探索“一照多址”登记改革;试点运用数字技术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模式;试点有序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等。
生活数字化方面,政策聚焦医疗、教育、养老、出行等民生热点,重点提升城市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比如:将推进市级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推进交通数字化升级,探索建立全市停车位分时在线共享机制等。
治理数字化方面,通过完善机制,提高数字化管理效能。比如:加强公共数据治理,使其更好赋能基层治理;推动建立上海数据交易所,形成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体系等。
充分激发全社会转型动能
激发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的活力和动力,引导多元力量投入数字化重大项目,破解“不想转”“不能转”的问题,这是此次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着眼于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的转型动力,《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推进国企数字化转型“一把手”负责制,探索“首席数字官”制度。对国企负责人的考核,未来将更向数字化转型方面倾斜,包括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投入视同于利润”政策,并建立数字化转型和公共数据开放的勤勉尽职和容错机制。
实现全社会的整体性转变,就不能单靠政府投入。为此,《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改革数字化项目建设模式,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比如:在全市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中,试点“赛马制”和“最佳实践”机制,以“揭榜挂帅”的形式,支持企业参与“两张网”的应用和算法开发。
此外,注重吸引各类数字经济主体在沪发展,打造数字经济的上海品牌。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比如:将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的民企在沪设立总部,鼓励外企在沪设立数字经济功能型总部、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高能级主体,并推动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降低转型门槛,构建保障体系
完善法规、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和人才供给,能有效降低各类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的门槛。围绕构建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许多举措。
在立法环节,要加快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保护各类主体数据权益,促进数据开放利用。要统筹开展推进地方立法,及时开展涉及数字化转型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释工作。
在标准方面,要完善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特别是临港新片区要加快这方面的先行先试。具体到经济、生活、治理等数字化转型领域,上海将探索建立各种标准化体系,包括重点产业数字化分级分类建设和评估标准、教育数字化建设标准、养老服务数字化标准、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等。
为加快数字化技术供给,上海将加强核心软件、工业软件、数字孪生、智能物联、车路协同等应用技术研发,加快推进核心算法等突破。同时,实施积极开放的数字化转型人才政策,对数字领军人才和数字化转型高层次人才,将在聘用、薪酬等方面形成更加宽松的制度安排。
该政策还提出,将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允许将医疗、交通、金融等特定领域的公共数据授权给特定机构开发。由此,上海的公共数据将更好地向全社会的数据创新者开放共享,数据价值将得到更充分挖掘,从而赋能千行百业。